进入腊月二十,北方小城的年味儿早早地来了。过年,“吃”永远是主角,而各个地方都有自己餐桌上特色的年菜。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地区,人们无论过年还是摆宴请客必不可少的四色压桌菜,也是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级非遗项目”的河套“硬”四盘。
又是一年冬来到,几盘凉菜,几瓶烧酒,每人一碗冒尖儿的杀猪烩菜,是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很多人惦念的乡村味道、幸福味道。视频运用抖音很火的“张同学”同款BGM,带你来看一道地道的“杀猪烩菜”是怎么做成的。
雄伟壮丽的阴山山脉 横亘在内蒙古中部,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勤劳智慧的人们在这里留下了丰富的岩画。达茂草原岩画属阴山岩画的一部分,仿佛是雕刻的历史密码”。解读这些历史“密码”,可以穿越雕刻中的“时光草原”。
酸马奶是蒙古族传统奶制品,已有两千多年制作历史。酸马奶就是人们习惯所说的“马奶酒”,是用马奶经过发酵制成的一种健身饮品,有草原珍饮之称。
当阿尔山天池鲫鱼、托县黄河鲤鱼遇见滑嫩劲道的豆腐,便能炖出一锅汤浓肉香的滋味精华。餐桌上那一条肥鱼,最解离人乡愁。
察干伊德是蒙古族传统奶食品,意为“白色的食品”。是用马、牛、羊或骆驼的纯奶制成,品种繁多、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被称为“百食之长”,主要有奶皮子、奶油、奶酪、奶豆腐等。
大兴安岭里有许多奇珍异宝,蘑菇一定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立秋后,蘑菇如雨后春笋一般繁茂钻出,成圈成片的繁殖,散发出特有的森林馨香。蘑菇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钙、铁等矿物质及维生素,是营养价值很高的食品。
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以放牧为生。在冬日的草原上,为适应放牧生活,人们需要高热量、高营养的食物补充体力,于是早餐成为了他们很重要的一顿饭——肉食、奶食、面食与茶等食材融汇贯通,成就了一顿地道的蒙古族早餐,也被称为“硬”早点。吃一顿这样的早点,全身热乎乎的,绝对抵得住冬日的寒风。
察哈尔毛绣,又称毛植,是蒙古族一项传统手工技艺,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察哈尔毛绣使用动物皮毛中的锋毛,在传统的大经纬纱网线上,栽植出各种动物图案,其作品写实、立体、粗犷、鲜活,能够真实再现动物的原生状态,具有很强的艺术张力,被誉为生命再造艺术。
巴林石雕历史悠久,在距今五千多年的“红山文化”出土文物中就有巴林石雕,到元、清等朝代,均有巴林石雕艺术品存世流传。巴林石雕刻传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雕刻艺术,用艺术品塑造历史人物、再现历史故事,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风干肉”是春夏里最美味的限定食物。在草原上,牧民们为了能更好地保存肉类,将牛羊肉割成小条,制作成美味的“风干肉”。这样风干的肉经历了冬日寒风的洗礼,血水完全脱干,肉质纤维变得脆而蓬松,脂肪中的油脂大部分已经渗出,肥肉的胶质因此细密而醇厚。
一片羊肚、几块羊肉,就能烹出羊肉最原始的鲜香,这种可爱而呆萌的食物就是肚包肉。
端午节,吃粽子,而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这座有着多元文化的城市,端午民俗略有不同,本地人多喜欢做凉糕。传统老浆凉糕制作技艺是包头市青山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凉糕,味美香甜沙软,为传统小吃,曾经是儿时端午节的美味记忆。
六合枕有六个面、六个孔、六朵花,寓意天地人合、吉祥如意。百余年前,六合枕通常为富贵人家使用。百余年后,六合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来。
便三元“八大碗”是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青山区一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1912创建的便三元餐馆,已传承百年之久。其主要做法是将主料与辅料经过炒、炸、烧、烩、炖煮后,上锅蒸制而成。马利军作为便三元“八大碗”蒸锅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其制作的“八大碗”色香味俱佳,绵软可口,香气浓郁,已经成为地方传统菜肴的典范。
苍天般的阿拉善,是一方令人向往的五彩斑斓之地。大自然将最夺目的颜色挥洒在这里,不仅描绘出气象万千的壮美景观,更孕育出丰饶的各色物产,成为淳朴勤劳、热爱生活的阿拉善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食材。一锅色泽黄亮油润、香气氤氲扑鼻的黄焖羊肉,正是偏爱羊肉的阿拉善人,引以为傲的家乡美味。
贺蘑臊子面,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是一道家喻户晓的美食,几乎每一位阿拉善主妇都会做,因为这一碗面里,满满的都是家乡的记忆,妈妈的味道。贺蘑臊子面是因贺蘑得名。
茶,是用来品的。汤,是用来喝的。茶汤虽然叫做“茶汤”,但不是茶,也不是汤。“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茶汤是老包头人对家乡的浓浓记忆。在包头市东河区乔家金街,有一位茶汤师傅,他做的茶汤已经列入包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就是老吴茶汤第五代传人——吴文昌。
不同食材的相遇,能够碰撞出最美的味道。内蒙古巴彦淖尔的名小吃陕坝酿皮就验证了这一道理。内蒙古河套地区盛产的河套面粉,在历经了人间烟火气的洗、蒸、煮之后,再与胡麻油、芹菜、柿子、黄瓜、香菜等各种鲜菜佐料融合,做出的酿皮筋道爽口、齿间留香,是地道的解暑良品。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最能体现青城舌尖味道的地方小吃,最主要的是烧麦。据传,烧麦是在清代时,由商人从山西传入呼和浩特。关于烧麦制作工艺标准,有一个形象比喻——拎起来是个灯笼,放下去是个坛子;拎起来一条线,放下去一张饼;拎起来是个茄子,放下去是个碟子。即古人所称的“垂垂如细囊,团团如小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