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时节,雨水丰盈。眼下,正是北方地区的水稻插秧忙季,在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乌审召镇巴嘎淖尔湖畔的良田里,伴随“哒哒”的发动机声音,插秧机在稻田里来回穿梭,一行行秧苗整齐挺立,原本光秃秃的稻田铺上了一层淡淡的新绿,一株株嫩绿的秧苗迎风挺立,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劳动场景。
就在2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碱地白花花,秋后不剩啥”是早年间巴嘎淖村里流传的一句顺口溜。2022年以来,乌审召镇巴嘎淖尔村与袁隆平水稻种植技术团队合作,探索盐碱地改良新技术。“让盐碱地上种出高产水稻”的探索与实践逐渐使曾经荒凉的土地逐渐变成希望的田野。
因地制宜0到1的尝试
缺水、碱化,大片的土地无法耕种使用,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巴嘎淖尔村对接专业团队对区域内土壤及灌溉用水进行取样测试和数据分析,做好数据准备。经过研判、反复论证,最终采取暗管治理盐碱地技术,让农田洗盐、排水在管道中流动,在项目区内形成了管网化的输、灌、排一体化控制系统。同时,为了更好解决灌溉问题,巴嘎淖尔村以生态治理项目为基础,用湖区水源进行灌溉。2022年试验示范种植抗碱水稻“松梗16号”200亩,为盐碱地全面治理打好基础。
试点推广200到2000的发展
“2022年是我们第一次尝试在盐碱地上种水稻,当时很多村民不看好这件事,觉得盐碱地上种什么都是白种。但事实是我们种的200亩水稻产出80000斤,平均一亩达到了400斤,这件事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同时也让更多的村民愿意加入我们,所以我们今年准备种到2000亩,让更多的村民在种水稻的项目中获得更多的收益。”巴嘎淖尔村党支部副书记说道。
田间,盐碱地整整齐齐的田垄向前延伸,巴嘎淖尔村试点推广进行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种植,以“盐碱地四维改良+盐碱地水稻种植”这一产业链拓展盐碱地农业模式,根据土壤的具体条件,因地制宜选择最佳的改良方法,再配套土壤培肥措施、海水稻等耐盐碱作物种植,使项目区土地质量显著提高,产量提高,预计亩产达500斤,将荒滩盐碱地变成牢牢端稳“饭碗”的良田。
创新模式262加15%的联结
大面积水稻种植,农田平整、灌溉作业、插秧、施肥、施药、收割乃至大米加工生产工序,让曾经无人问津的盐碱地,变成村民实现致富增收的“福满地”。
“尝一尝我们巴嘎淖尔富硒大米。”
“口感、味道真的不错,我们居然可以吃到家门口的大米。”
2022年,第一批量产大米已投入市场,收获了周边农牧民群众的认可。今年以来,为了进一步提升农牧民收入,实现集体经济壮大增收,巴嘎淖尔村充分发挥“一社N部”内生动能,将未利用盐碱地整合到草原合作部,以“党支部+企业+合作部+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村民入股、集体作业,年底股民保底分成262元。在此基础上,以“牧区大寨”为品牌特色打造富硒大米,提升产品价值。在保底分成基础上,将盈利部分15%返还给农牧民进行二次分红,“保底+分红”实现增收致富。
巴嘎淖尔村的奋斗故事还在继续,乡村振兴的新图景正一步步实现,期待今年稻香丰收之时……(哈斯塔)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