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那边就是我们今年飞播重点治理区域,巴丹吉林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交汇‘握手’的地方。”6月10日,在阿左旗吉兰泰飞播机场,一架架满载飞播种子的运-5B飞机缓缓向亚马雷克沙漠方向飞去,伴随着“哗啦啦”的声音,树种、草籽随之播撒进茫茫大漠。顺着阿左旗林工站站长刘宏义手指的方向,只见远处前几年飞播过的播区,已是草木葱茏,大大提高了沙漠植被覆盖率。
图为飞播作业现场。
今年,阿拉善左旗主要对敖伦布拉格镇图克木、巴音毛道和西尼乌素三个嘎查新播16万亩,对银根苏木达兰图如嘎查4.6万亩生态薄弱区进行补播。为应对工程区严酷的自然立地条件,今年将采取“工程固沙+飞播造林”双保险措施,以确保飞播造林工程进度及成效,飞播工作计划于7月31日结束。
“飞播”这个词,在阿拉善早已耳熟能详。从1984年开始,该盟在沙漠边缘开展飞播治沙科学试验,通过边试验边生产的方式获得成功,打破了国际学术界“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属飞播禁区”的论断。如今,飞播造林治沙已成为阿拉善生态建设的最大亮点和全国治沙示范。
“在阿拉善,巴丹吉林、乌兰布和、腾格里三大沙漠横贯全境,沙漠面积占阿拉善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曾经一段时期,三大沙漠即将连在一起,整个阿拉善面临被沙漠吞噬的危险。”谈起飞播,阿拉善林业人弘扬蒙古马精神,坚持“与沙共舞”的劳动场景将刘宏义的记忆拉回到了上世纪80年代的那个夏天。
“在沙漠中忍受30多度的气温和50多度的地表温度的炙烤,造林地确定、飞播带布控、围栏的拉设等等,都要靠测绳、罗盘一绳一绳地量。每年飞播造林结束,干部职工、技术人员被太阳晒得黝黑,嘴唇干裂、满脸沧桑……”刘宏义回忆说,学术界普遍认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沙区是不适宜进行飞播造林的,然而质疑声并没能阻挡林业人探索的步伐。刚开始没有GPS设备,林业人员要在飞播点以摇红旗、照镜子、点火点等方式标注飞播关键点,引导飞机准确到达播区。
每天天没亮,他们就要背上工具和干粮走上一个多小时来到播区。刚开始的时候,播种的种子成苗率虽然都在20%以上,但因为适地适树、配套管护不到位等原因,种苗的生存率逐年下降,这意味着他们的实验失败了。一代又一代的林业人没有因此而灰心,他们弘扬蒙古马精神,总结经验教训,转换思路后又开始了再一次尝试,即使在林业最萧条的上世纪90年代也没中断过。各级政府和林业人一届接着一届干、一代接着一代传,为建设绿色生态家园作出的不懈努力、形成的草原智慧,成了新时代对蒙古马精神的最好诠释。
自强不息的阿拉善林业人不断创造着奇迹。据统计,建盟40多年来,阿拉善盟累计完成荒漠化治理任务9100多万亩,全盟草原和森林资源总面积分别达13251.97万亩和3025.4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建盟初的2.96%增加到8.37%,草原植被覆盖度由不足15%达到23.18%。特别是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和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连续40多年实施了飞播林草治沙。截至2022年底,累计飞播造林总面积达689.3万亩,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和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形成了两条总长460公里、宽3到20公里的大型防沙、阻沙“锁边”防护林草带,有效遏制了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的前移扩展危害,形成了“绿带锁黄龙”的壮丽景观。
这一组组数据,是无数参加飞播造林的奉献者弘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持续用青春和汗水延续绿色而留下的幸福数据,也是向阿拉善人民交出的亮眼成绩单!(徐爱翔)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