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闹新春 光影之中品年味

  • 2023-01-30 10:24
  • 来源: 内蒙古日报

  李国华教小学生学习皮影戏。


  皮影道具。

  每年新春佳节,各地都要组织线上线下非遗项目贺新春,这其中就有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皮影戏。

  皮影戏,被称为“最古老的动画片”,历史悠久,流派众多。内蒙古的巴林左旗被誉为“皮影戏之乡”,巴林左旗皮影戏因其独特的艺术特点而独树一帜,引人注目。

  千年历史 融合创新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驴皮影等,是用光源照射兽皮或者纸板做成的人物,将剪影呈现在纱窗上,同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方言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是一门乡土气息浓厚的艺术。

  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传至西亚和欧洲。皮影戏在中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陕西皮影、潮州皮影、北方皮影三大流派。

  其中,滦州皮影是北方皮影的代表之一,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清初随着清军驻防而广为流传,巴林左旗皮影就源于滦州皮影。

  经过近百年的传承发展,巴林左旗皮影戏至今流传于赤峰市的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和林西县东北部等地区,深受当地各族老百姓的喜爱。

  巴林左旗皮影戏在剧本、演唱、表演等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游牧文化特点,它将源于中原的传统皮影艺术,逐步发展为以巴林地区蒙古族文化、辽文化为基础,并具有显著北方游牧特色的皮影艺术形式。

  在影人造型、服饰上体现了北方游牧民族特点;在剧目上既有优秀的传统剧目,又新编了历史剧目和反映现实题材的新剧目;在唱腔上揉进了蒙古族民歌、东北民间小调等音乐形式。皮影艺术在巴林左旗这块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相互交融的沃土上,绽放出了璀璨多姿的花朵。

  “巴林左旗皮影戏以通俗的表演形式,把忠孝、诚信、礼仪、廉耻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到人们的心中,教化了民众,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巴林左旗皮影研究协会会长王子森电话中对记者说。

  形式多样 活灵活现

  上世纪90年代之前,在没有电视机、卡拉OK乃至微信的年代,每年春节正月期间和农闲时节,是巴林左旗皮影艺人最忙的时候,常常被邀请到各个乡村进行演出,往往一演就是半月二十天。

  “每年看皮影戏是过年必须有的娱乐项目,最爱看的是《三打白骨精》,孙悟空一个筋斗就到了云上,看着特过瘾。”说起皮影戏,出生于赤峰市林西县农村的“70后”蒋淑萍一脸激动,“小时候是村里请来皮影艺人面对面看,现在可以从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上看,虽然从线下改成了线上观看,但是,一样的年味,一样的快乐,而且更让孩子们喜欢。”

  “在我大约十七八岁、刚学皮影戏的时候,正月里特别忙,从正月初五以后,开始挨村演出皮影戏。大冬天里,大房子里只点着一个炉子,村里人拿着小板凳都会赶来看,从晚上七八点能演到第二天凌晨三四点,这样的红火景象一直会持续到过了二月二。”52岁的李国华在电话中对记者说,现在,随着社会发展,她的徒弟们会在抖音、快手上演出皮影戏,戏迷还不少。

  李国华是巴林左旗皮影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6岁开始跟着爷爷和姑姑学习皮影戏,如今30多年过去了,李国华已成为巴林左旗唯一的皮影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是当地演唱皮影戏的领军人物。2015年,她带领学生参加全国皮影绝技绝艺大赛,荣获金奖。

  在传承巴林左旗皮影戏的同时,李国华同时不忘发展创新,她除了演传统剧目,还演出了新编长篇历史皮影戏《大辽双星》《辽太祖传奇》,以及新编剧目《说说咱农民心里话》《王二柳》《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比武夺魁》等,受到了各行各业人们的喜爱。

  “现在,巴林左旗有国家级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1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5人,赤峰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旗级代表性传承人15人,他们都在为巴林左旗皮影戏的发展传承而努力着。”王子森说。

  传统技艺 呼唤传承

  在巴林左旗,皮影艺术深受当地百姓的欢迎和喜爱。“上个世纪鼎盛时期,影班发展到40多个,从影艺人200多人。近些年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特别是电影、电视、电脑网络的普及,皮影艺术在当地逐渐走向低谷。”王子森说,现在,传承皮影的年轻人寥寥无几,李国华算是比较年轻的,老影卷、影箱流失严重。

  2005年8月,巴林左旗皮影研究协会成立。协会资料齐全、档案完整,系统地留存了巴林左旗皮影的多项资料,为今后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巴林左旗皮影研究协会成立后,为进一步推动皮影艺术保护和传承,于2005年策划创作了历史皮影剧本《大辽双星》。该剧本是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历史和地域特点,挖掘辽文化资源创作的新型剧本。2009年到2011年期间,又创作完成了《辽太祖传奇》,该剧本较《大辽双星》篇幅更大,内容更加广泛。2022年,协会又创作了剧本《扫天婆》。

  同时,《大辽双星》《辽太祖传奇》等辽史系列皮影戏还被制作成了光碟,作为春节贺岁片向公众播放,丰富了人们春节期间的文化生活。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传统的皮影艺术已经逐步走向衰落。但是,从皮影艺术深层蕴含的文学、民俗、美术、音乐等内容来讲,巴林左旗皮影艺术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

  如今,李国华等一些巴林左旗皮影传承人们经常到各地演出和学习,创作符合时代发展的新剧本,组织举办巴林左旗皮影戏培训班招收徒弟。“为了让孩子们、年轻人更容易接受,我们对皮影戏进行了改良,增加了字幕机,将影人制作得更大,演出通俗易懂的儿童剧目,如《狐狸和乌鸦》《三个邻居》等。”李国华说,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更多的孩子爱上巴林左旗皮影戏。(记者 高瑞锋)(图片由李国华和王子森提供)

分享:

责任编辑:徐红梅 李国栋

01007023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321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