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五原县紧紧抓住人才第一资源,始终将科技小院作为服务“三农”的重要窗口,坚持“科技支撑、产业振兴、院地共建、党建融合”,把科技小院建设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加快产学研转化,扎实推进特色产业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助力县域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
构建引育孵化模式“聚”人才。持续强化科技小院基础设施建设,畅通“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科研院所参与、合作社支撑”的运行机制,免费为科技人员提供食宿、网络、农田配套等生活科研保障,针对各类人才特别是高精尖人才开展“管家式”“保姆式”领导帮联服务,及时解决科技人才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截止目前,已建成8个科技小院,引进科研团队58支,学科带头人58名、科研人员346名,开展研究64个(项目)技术课题,涉及13个专业领域,通过农业培训、示范观摩、田间课堂等形式,完成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农村实用人才全方位孵化培养,实现“输血”与“造血”的有机结合,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发挥尖端技术优势“兴”产业。将科学研究作为科技小院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聚焦县域特色农业产业项目关键制约因素开展科技攻关,把科学实验室搬到产业试验田,将科学研究与生产问题相结合,积极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袁隆平院士团队等23家科研院所合作,破解盐碱地改良、优质肉羊(奶羊)繁育、葵花种子研发、黄柿子品种改良、“灯笼红”香瓜提纯复壮等农业发展难题,新增“两品一标”“名特优新”产品7个,推广小麦、玉米、辣椒等新品种作物53个,试验示范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全区向日葵“看禾选种”示范、小麦新品种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等新技术22项,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项目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有效激发县域产业项目创新创造活力。
强化成果转化辐射“富”农民。充分发挥科技小院带动功能,不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将科技力量向周边村庄进行辐射,形成以点串线、以线成带、以带促面的规模效应,依托“三联三化”“科技特派员+企业(园区)+农户”“万名专家服务基层”“三服务一促进”等工作载体,组织专家人才零距离、零时差、零费用、零门槛地帮助群众解决生产问题,采取“线上+线下”“室内+室外”的培训方式,将种植、养殖、林果、病虫害防治等农业技术“订单式”送到农业生产第一线,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60场次2.5万人,服务面积109万亩,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打通科技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有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庞旭峰)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