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地处浑善达克沙地腹地,全旗10182平方公里,沙地面积占总面积的66%,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京津及华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
近年来,正蓝旗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和锡林郭勒盟盟委、行署的决策部署,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工作导向,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制定实施了加快浑善达克沙地生态治理区建设一系政策举措,对生态环境重度受损,基本失去生存条件的区域,采取了全年禁牧和移民搬迁等措施。在生态相对较好的区域,大力推行草畜平衡制度,在退耕舍饲区实行退耕还林、舍饲圈养、全年禁牧。五年间,全旗禁牧和草畜平衡面积达1356.68万亩,涉及全旗8个苏木镇(场)的83个嘎查14个分场的14682户39884人,年发放补贴资金达11063.92万元。
沙地复绿 致富搭台
近年来,正蓝旗通过全面加大有效监管力度,确保了禁牧区草原植被盖度、高度、牧草产量以及物种多样性等生态指标有了较大的提升。据统计,全旗平均植被覆盖度由2015年的不足30%提高到目前的57%以上,草群平均高度由不足15厘米提高到21厘米,平均干草产草量由不足每亩30公斤提高到51公斤,天然草原上有毒有害植物比例明显下降,野生动物数量、生物种群有所增加,草原植被状况正在向着良性方向发展。重点水源涵养禁牧区内储草产草量明显提升,有效解决了牧户羊单位饲草问题,牧民的经济收入有了较大提升。同时,充分利用旗内丰富的旅游资源,将生态绿色理念融入乡村产业振兴之中,打造特色旅游内涵和线路,吸纳牧户剩余劳动力,为依靠传统畜牧业为主的牧民提供新的就业渠道,为牧民增收致富搭建良好平台。
生态恢复 农牧民增收
正蓝旗持续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把保护生态、建设生态、改善生态作为重点来抓,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等相结合,加快恢复和增加林草植被。在林业生态建设规模、质量和效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森林资源保护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初步呈现出生态恢复、生产发展、农牧民增收的态势,生态防护功能逐年增强,牧草产量普遍提高,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截至2021年底,全旗累计完成治理任务341.75万亩,其中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227.34万亩。通过长期不懈的防沙治沙生态建设工作,全旗沙化土地逐年减少,流动、半流动沙地基本固定,浑善达克沙地重度受损地区得到有效治理,风沙危害减少,草牧场得到了有效保护。2021年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680元,实现了由“沙中找绿”到“绿中找沙”的巨变。
生态富民 科技惠民
正蓝旗以全盟“减羊增牛”战略为指引,统筹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在保持合理载畜量的基础上,大力压减羊的养殖规模,加快现代良种肉牛繁育体系建设。通过政策引导、龙头带动、典型引路,最大程度地将养殖户吸附在良种肉牛产业链条上,宣传、鼓励和引导养殖户转变经营思路、加强经营管理、降低养殖成本, 实现少养、精养、优养。推动传统畜牧业从数量型、粗放型向组织化、集约化、产业化转变,畜牧业总体呈现出“总数降、结构优” 的特征。2021年,全旗牧业年度牲畜存栏63万头只,较2016年实施“减羊增牛”战略以来压减16.47万头只,其中,牛增加18.4%、羊减少44.1%,牛羊比重由1:1.8调整为1:0.8,肉牛养殖规模达到牲畜总头数的一半以上。在奶业振兴体系、饲草料保障体系、农牧科技支撑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及牧企利益联结等体系建设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正朝着全面建成保生态、增效益、促发展、惠民生的绿色现代肉牛产业体系迈进。
进入“十四五”以来,正蓝旗立足新发展理念、生态主体功能定位和产业基础、发展优势,契合自治区“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战略定位,持续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着力做好建设高品质生态大文章,实施了一系列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的重大生态举措和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等适合发展的系列特色产业,不断擦亮了永续发展的底色,古老的大地上,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刘长永 席廷云 管永新)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