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设计艺术学院“神工意匠”社团的5名同学,以数字化文物保护为己任,赴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院进行实地技术验证,为文物创意性活化设计奠定基础。
在内蒙古博物院的《文明曙光》、《边关岁月》和《交融的魅力》等系列陈列展厅中,同学们首先通过三维激光扫描仪对红山文化玉器进行了造型数据采集,并使用数字近景相机对玉器的纹理进行拍摄,使红山玉器鲜明的造型风格、超现实的巨眼和夸张的造型复刻到了计算机的虚拟空间中。此外,还采集了部分鄂尔多斯青铜器、钧窑瓷器等系列文物,将他们所承载的厚重历史和优美的造型肌理“原汁原味”地记录了下来。其次,创意设计团队通过软件对测量的点云数据进行去噪拼接,得到完整的文物三维点云数据,并进行三维纹理贴图,最终得到与文物实物一致的三维模型数据展示系统。最后,将数字化文物数据上传手机媒介移动端,实现随时随地、近距离欣赏文物。让厚重的历史通过数字化手段重新“活化”。
在新媒体环境下,文物的数字化和虚拟化可以在还原造型细节的基础上,让人足不出户就能一睹其风采,产生亲临其境的观赏体验。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设计艺术学院的大学生,深入研究博物馆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数字近景测量手段,实现文物纹理的毫米级扫描,为博物馆文物的数字化复刻技术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数据。
据了解,本次科研团队的文物数据采集工作得到了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设计艺术学院的大力支持。文物的数字化复刻不仅可以为设计师带来准确的数据信息,可以将文物所蕴含的文化基因通过创新创意手段转化出来,进而开发出有着深厚底蕴的创意艺术衍生品,为提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贡献力量。(李恩田)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