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察右前旗紧紧围绕建设“带得准”“带得稳”“带得久”联农带农长效机制,统筹农村可支配资源、资产、资金等要素,探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联农带农富农新路径。
一是资源变资本。依托村民土地资源,采取土地流转等形式,将“死地”变为“活财”,增加村民收入。如宏福农业产业园一期项目流转土地1600亩,耕地流转费每年每亩500元,每5年每亩再增加100元,该项目每年为312户农民实现增收90万元、户均年增收近3000元。
二是资金变股金。探索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路子,鼓励村集体投资入股或参股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察右前旗平一村等12个村集体利用京蒙帮扶协作资金600万元,与瑞田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先后购置大型农机140台套,每年为村集体分红102万元,入社农户人均年增收1300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高于旗市区三级平均水平。
三是农民变工人。通过将土地流转建设农牧业产业园区,实现农民就地变产业工人。如察右前旗马铃薯深加工园区,集聚吸附华颂、罗欧等32家马铃薯加工企业形成马铃薯产业集群,带动周边近2.2万人成为良种繁育、农资装备服务、生物有机肥生产、产品包装、电商物流等上下游配套产业工人,人均月工资3000-7000元,大幅增加农民工资,实现产业富民。
四是冬闲变冬忙。察右前旗属于典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闲置劳动力较多,依托宏福农业、田牧乳业等冬季用工量较大企业,可有效解决冬季闲置劳动力就业问题。如宏福农业产业园智能温室,冬季温暖舒适用工量大,可提供季节性就业岗位350个,人均工资3000—5000元;田牧乳业可提供奶牛养殖等季节性临时用工300人以上,充分让周边农户享受产业发展红利。
五是跟风变订单。坚持市场导向,瞄准消费需求,积极引导农牧民调整种养结构,推动“跟风种养”变为“订单种养”。如薯都凯达公司实行“公司+基地+农民”订单经营模式,带动41个村集体、3371户11051人参与种植订单马铃薯,订单面积达11万亩,同时对订单农户以高于市场10%保护价进行收购,并联合保险公司给予每亩2500元兜底保额,亩均利润可达1300元。
六是单打变抱团。为解决小种养户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划算等难题,察右前旗积极推动龙头企业为种养户提供种(畜)、生产资料、技术指导、资金扶持、统一收购等服务,实现“报团取暖”。如物泽公司将种苗、肥料、农药等提前提供给种植户,全程无偿提供技术指导,并签订收购合同,待产品售出后分期扣除前期投入费用,切实解决农户投入大、风险高、收益少等问题,实现增产增收。
七是乡村变网红。京西农牧业以农文旅融合为抓手,先后投资近10亿元在平地泉镇小老圈村打造万头肉牛标准化繁育产业基地、区域综合休闲示范房车运营基地等项目,积极打造以种养为核心、乡村旅游为基础的牛文旅新模式,实现“以养助农、以旅带农”。目前,京西农牧业肉牛存栏达7752头,建成“牛村客栈”1处、星空木屋等特色民宿20余间,通过肉牛养殖、乡村旅游、民宿餐饮等带动周边11个村集体发展、每个村集体年分红约20万元,增加就业岗位130人左右、人均月工资达4500-7000元。(温馨)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