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新华网
新华网 > 图片新闻 > 正文

【草原宝藏4】《寄锦图》

2023-04-06    来源:新华网

【文物名片】

辽代 公元930年

辽代墓葬壁画宝山2号墓棺室南壁

内蒙古博物院藏

  云中谁寄锦衣来,一眼千年感受错位时空的相思。这句诗描述的是辽代宝山壁画《寄锦图》的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位叫苏若兰的夫人怀念远方的丈夫,给丈夫题写回文诗织造在锦上,寄给在远方征战的丈夫。

  1993年仲秋,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东沙布日台乡宝山村发现了两座大型辽代墓葬。这两座墓葬内部结构独特,装饰华丽,满绘壁画,并有“天赞二年”(923年)题记,这是内蒙古迄今发现的纪年辽墓中最早的契丹贵族墓。在这两座墓中发现大量精美壁画,其中有名的是这幅《寄锦图》,另一幅是《杨贵妃教鹦鹉图》。

  从《寄锦图》上可以看到六位身着艳丽服装的女子。画面正中是一位雍容华贵的夫人,梳蝶形鬟髻,满插金钗,柳眉杏目,樱桃小嘴,脸庞丰盈,应是墓的主人公或是这幅画的主人苏若兰。周围几位女子应是她的侍从,手中端着墨、笔,还有织锦。

  据传世文献《苏若兰璇玑图诗》记载,画面中的三组人物对应的情节应是“备锦”、“诗锦”、“寄锦”三部分内容。在壁画的左上角用墨书题诗一首,向人们展示了主人公苏若兰想念在外征战的夫君,书写寄托相思的回文诗织造在锦上,表达思念之情。

  壁画以竹、芭蕉、梧桐树等做背景,这些植物在北方没有种植,却出现在北方墓葬的壁画中,可以想象画这幅壁画的主笔应是一位来自中原的画匠。从中还可以看到,在当时中原地区文化已传播到中国北方的阿鲁科尔沁旗一带。

  整幅壁画着色艳丽,技法高超,既保留了典型的唐代绘画艺术风格,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特别是芭蕉树、竹林的写实表现,反映了中原地区的自然环境风貌,生动地向人们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北方地区多民族聚集,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出品人:曹建恩

  制片人 :王宇天

  顾问:陈永志

  史料指导:郑承燕

  总监制:李国栋 赵建华

  统筹:张瑞锋

  监制:郝芳芳 乌兰托娅

  策划:徐红梅

  编导:徐红梅

  文字:徐红梅

  解说:秦娜

  拍摄:呼很苏力

  剪辑:张瑞娟

  宣发:武杨

  页面设计:李新 张瑞娟

  出品: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

        内蒙古博物院

【责任编辑:杨腾格尔 李国栋】

Copyright © 2000 - 2022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010070230010000000000000011120681129497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