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5日,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落下帷幕,内蒙古师范大学最终获得1金1银。其中,国际设计艺术学院完成的《匠绣芳华-创新非遗传承振兴“蒙绣”产业的践行者》项目喜获金奖,实现了内蒙古在该项赛事“0”的突破。作为学院核心课程“在地设计与社会创新”的成果之一,项目喜获金奖的背后离不开学院“链状协同”实践教学模式。
近年来,国际设计艺术学院以体验营造、机会创造、志趣塑造相互协同为目的,建设“众创”工作室制教学环境,全面推行教学改革。进行“教室革命”,营造设计情怀的沉浸体验式教学环境。启动“智创草原”设计赋能内蒙古、“布丝瑰行动计划”等项目,创造扎根实践的设计机会。
学院以“让每次设计都有社会价值”为突破口,掌握每个学生的特质,因材施教、多措并举,将祖国北疆作为“实践型”育人新课堂,激发学生的设计担当意识。学校理论型教师、科研型教师、行业导师协同教学,打破专业划分,以任务驱动跨专业教师团队整合,实现多类型导师“相互协同、优势互补”,做好“学生自我发展的陪跑者”。
“链状协同”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从资源转化、环境营造、课堂整合、团队构建等方面深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探索高校设计专业在新发展阶段的实践教学研究。
学生在教师团队的共同指导下,在工作室完成专题设计课程任务。通过不同学科的知识交叉给学生带来切身学习感触,使其感受设计的社会责任,从而帮助学生培育设计责任、创新精神和多学科思维。
近5年来,学生设计了“红色兴安盟礼物”“游牧人居环境构建” “草原生态危机设计”等4000余件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贴合地区发展方向与时代主题的作品,先后有1000余人次学生参与主办的“设计下乡”“乌兰先锋”系列设计展和“内蒙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抗疫海报设计”大赛等专业性公益活动30余项,荣获各类专业奖项200余项。与此同时,学院76%的毕业生就职于中西部地区设计一线行业。
“链状协同”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得到了主管部门和众多设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视觉传达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核心课程“在地设计与社会创新”等系列课程获批内蒙古自治区一流课程,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等。(李少博 郭沁)
国际设计艺术学院面向内蒙古各盟市开展“智创草原”设计赋能内蒙古行动。
责任编辑:李倩 李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