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通辽:“田间课堂”话金秋

  • 2022-10-03 17:35
  •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呼和浩特10月3日电(记者刘懿德)金秋时节,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一群科研人员正忙着把“田间课堂”开设在秋收现场,与广大农民共话丰收喜乐。他们,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的成员。

  “经过测产,平均亩产965.8公斤!”3日上午,当该团队科研人员、通辽市农技推广中心工作人员公布一片1200亩玉米地测产结果时,种粮大户王兴海笑得合不拢嘴。王兴海流转耕种的这片土地位于扎鲁特旗乌力吉木仁苏木,传统种植模式下,当地玉米亩产只有600多公斤的水平,“丰收的感觉真是美”!

  这是科研人员在测产现场的工作场景。(受访单位供图)

  通辽市地处“黄金玉米带”,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区之首,素有“内蒙古粮仓”的美誉。2019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来到通辽市,从此,30多名科研人员扎根当地,奔走在田间地头,通过“田间课堂”示范推广“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绿色生产技术模式”,为农民提供科学种植玉米的技术服务。

  王兴海的产量突破,就得益于应用这一新型种植技术模式。在当地创纪录的高产,引来围观农民热议。“我们每亩种4000多株玉米,他这块种了6000多株,那么密,我以为肯定不行呢。”“我家玉米叶子早就黄了,人家的还绿着,差距挺大。”“滴灌水肥一体化成本较低,节水又省肥,最后产量还比咱高……”

  这是张国强(左)在与种粮大户王兴海交流。(受访单位供图)

  在现场,该团队科研人员张国强博士和同事们一一解答耐密抗倒高产玉米品种选择、预防植株早衰以及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等问题。“‘田间课堂’不仅要解决农民的生产问题,更要示范推广高效节水省肥高产的种植模式,让更多人分享丰收喜乐。”张国强说。

  3日下午,在奈曼旗大沁他拉镇先锋村的田间地头,该团队的博士生方梁和硕士生们,正忙着解答大家的问题。“王哥,秋收要是想用机械粒收的技术,一定要等玉米水分降到25%至20%,这样粒收破损率和损失小,收获质量好。”“您这2000多亩地,明年还是得用导航精量播种技术,每亩能多5%的苗……”

  在先锋村的示范田,测产的结果是亩产1111.6公斤,比当地群众种的地亩产高出近500公斤,这让大家更加兴奋,你一言我一语地问起来:“你们这技术,每亩增加的投入多不多?”“好不好学,收不收费?”……

  1300多亩流转土地上应用这项种植技术模式的种粮大户张宏伟激动地说,每亩地投入基本没增加,但按亩均增产500公斤算,相当于多了1000元左右的收入。听到这里,方梁接过话说,他们团队从整地、播种到田间管理、秋收的整个玉米种植周期,都会通过“田间课堂”现场免费讲解、示范、指导,“只要用心学习、精心种地,很快就能掌握”。

  “太好了,明年我也试试!”“增产幅度这么高,还节水节肥,这技术真不赖……”测产现场的群众表示,明年春天要应用这项种植技术,也要体验一下大丰收的快乐。

  据介绍,“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绿色生产技术模式”以密植高质量群体调控栽培和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为核心,配套耐密抗倒、宜机收品种筛选、导航精量播种、秸秆覆盖与免耕、机械籽粒直收等关键技术,构建了玉米节水增粮的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体系。

  据统计,在通辽地区,该模式比传统的“一炮轰”施肥模式节肥35%,比大水漫灌亩均节水120立方米至150立方米,与当地农户相比亩均增产最高可达500多公斤。

  目前,该模式在通辽地区的推广面积已超过300万亩。

分享:

责任编辑:石毅 李国栋

010070230010000000000000011120601129049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