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能准能集团:在智能化矿山建设征程上破浪前行

  • 2022-05-17 17:17
  • 来源: 新华网

  国能准能集团是集煤炭开采、坑口发电及煤炭循环经济产业为一体的大型综合能源企业。其中,作为煤炭主体产业的黑岱沟露天煤矿和哈尔乌素露天煤矿,是年生产能力均在3000万吨以上的特大型露天煤矿,拥有先进的设备和完善的生产组织体系。

  作为集团公司的中坚力量,准能集团围绕“碳中和、碳达峰”“高质量发展”等战略目标,顺势而为,以建设智能化矿山为目标,与专业团队共同研究制定煤矿智能开采的总体规划,旨在更好地保障安全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从根本上改变煤矿工人的作业方式和作业条件,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国家能源集团创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示范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钻研技术 精益求精

  准能人却始终坚守着初心与使命,以“减人、提效、增安”为目标,以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大国工匠精神对待煤矿智能化升级改造工作,用持之以恒的干劲书写了一幕幕动人的篇章。

  在智能矿山生产现场,测孔机器人现场调试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王卿作为钻孔验收人员,面对刚刚接手、还在试用阶段的这台“微型小车”还有点不适应。“以往都是用皮尺逐个测量,听声辨水深,现在用一台测孔机器人逐个走一遍,一个炮区的孔深、孔内水深数据都有了”。使用测孔机器人后,不仅工作量减少了,孔深测量效率较以前有了明显提高,以往需要多人协作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2人就能完成。现在,王卿在测量孔深任务的同时,还利用测孔机器人学习智能矿山知识,为智能穿爆技术出谋划策。王卿说:“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当下,我们露天矿人也有为科技进步做贡献的吃苦精神”。2020年,为保证孔深测量机器人研发项目的顺利推进,王卿带领研发人员扎根现场,不畏坑下高温、风沙等艰难条件,利用午休时间与机器人开发人员对作业现场实际情况深入研讨,目标只有一个:将测量孔深机器人设计成符合露天开采现场环境、能够高效保质完成现场孔深测量任务的矿山助手。

  像这样,在黑岱沟露天煤矿的各个生产环节,新装备、新技术在不断应用,它们在各自的领域创造着不一样的价值,也让整个露天矿在技术革新的道路上持续奋进。

  作为生产辅助单位,智能化建设工作也在不断推进,工作情景模式也在不断转变。2022年3月22日上午8时,供电公司运行所的值班员杨国忠坐在调度中心的屏幕前,轻轻点击着鼠标,进行小沙湾变电站全站停电操作。他轻点一下鼠标,远在20公里之外的小沙湾变电站设备便随之而动,视频监控系统实时跟随他操作的设备,动作过程和操作状态一目了然。杨国忠高兴地说,这就好像自己在现场亲手操作一样。

  1989年,年仅23岁的杨国忠背着行囊来到了准格尔参与煤矿建设。他在变电站担任值班员,一干就是30多年。变电站离市区较远,值班员们一日三餐都在变电站,大家每次上班都要带上柴米油盐,仿佛变电站就是他们的家。随着准能集团智能化建设的推进,供电公司因势而动,对传统变电站实施智能化改造。传统变电站设备大部分为90年代产品,倒闸操作均由人工进行,费时费力且存在安全风险。而且站内值班人员年龄结构偏大,陆续到了退休年龄,自然减员加剧,后续人员力量跟进不足,无人值守智能化改造势在必行。

  2020年,供电公司将小沙湾变电站、电力调度中心作为改革创新的试点,实施无人值守智能化改造。供电人经过一年多的辛苦付出,于2021年6月改造完成准能集团首座110千伏智能变电站。全站以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本要求,采用先进、可靠、集成、低碳、环保的智能设备,实现了无人值守的“五遥”功能,达到了远程管理、智慧运行的目标。

  面对着调度中心大屏幕,一条条报文数据都清楚地显示着设备运行状态,通过一幅幅现场画面将站内环境看得一清二楚,一次次命令下发让站内设备闻令而动,杨国忠感慨地说:“一键操作、准能完成”。

提质增效 谋划长远

  准能集团通过与国内多家顶尖团队协作,超前谋划,进行了从底层研发到高端设计的各项技术革新,突破了重重壁垒,实现了提质增效、科学发展的目标。

  在设备维修中心加工制造车间内,一台13多米高的庞然大物正在自由“舞蹈”,一道道焊缝在卡车厢斗里游刃有余、来回往复,形成一条条绚丽多姿的彩虹。

  这位“舞蹈”女神就是矿用大型设备结构件自动焊修机器人,它的诞生凝聚了维修人无数的辛勤汗水和智慧结晶。为解决现场焊接人员工作劳动强度大、作业环境复杂的问题,加工制造车间的技术人员从基础需求调研出发,考察了多家焊接机器人制造厂家,制定了详细的功能配合实施方案,研发了专用配套的辅助机具,经过一年多的现场适应性测试,自动焊修机器人目前已实现卡车厢斗、电铲提升滚筒、导向轮孔等自动焊修功能。它能够灵活自动跟踪焊缝,进行自适应焊接,自动调整焊接参数和在大空间范围内实施焊修作业,极大改善了工人劳动条件、提高了焊接质量和效率。看了它的焊接速度和质量,现场的焊工师傅开玩笑说:“机器人引进来,老师傅说拜拜”。

  看着设备维修中心的焊接机器人,选煤厂的总工程师乔治忠有些“不服气”。他是一名 “老选煤人”,见证了选煤厂由年产1200万吨到6900万吨的历史飞跃,如今,负责选煤厂的智能化建设工作。虽然选煤厂的智能化建设起步晚,但为了解决长期存在的煤炭在线质量检测难题,他斩钉截铁地说:“先进技术就是生产力,我们厂的煤炭质量检测必须要有,对于陌生技术不要怕,不懂咱就自学,自学不懂那就想方设法请教他人,直到弄明白它!”

  通过调研学习,结合选煤厂装车检验系统的实际,该厂管理人员大胆尝试应用国际在线检测先进成果,实现外运商品煤在线质量检测实时指导装车,实时反馈商品煤煤质数据,解决了煤质化验滞后实效性差的问题。智能装车系统实施后,煤炭在线检测设备应用于配煤装车环节,指导工作人员在线装车,提高装车合格率,优化产品结构,使装车合格率提高了10%-15%,外运商品煤质量得到了极大提升,树立了产品品牌,同时也促进该技术在行业的推广应用,为选煤厂智能装车建设工作起好步、开好局,保证智能化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戳力同心 携手并进

  全体准能人数载春秋的拼搏与奋斗,在智能化建设与转型升级上不断发力,造就了今日准能集团智能化建设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2022年4月份的一天,露天煤矿智能化中心主管白建行色匆忙来到无人驾驶卡车检修场地,对正在布线的工作人员说道“弟兄们,这次排线的时候一定要仔细啊”。为了解决昨日无人驾驶卡车编组试验中出现的线控问题,他已经连续工作了将近一个昼夜,在椅子上休息了两三个小时后就急匆匆来到了检修现场。尽管神色略显疲惫,但他依然关注着卡车的每一个细节。这样的日子已经重复了不止一次,大伙劝他要多休息一下,他却总说:“不付出辛苦,怎么能把一件事儿干好,更何况咱们智能化建设这么大的项目。”

  准能集团无人驾驶项目于2020年4月启动,该项目也是全国最早开展的一批露天煤矿无人驾驶试验项目。该项目共有七大模块系统,涉及5G网络搭建、软件控制平台建设、大吨位卡车无人驾驶改造及辅助生产设备的一体化协同运作等系统,覆盖技术领域广,协作配合的单位、部门、人员众多。

  建设初期,没有现成的设计标准、规范和参考资料可以借鉴,矿区环境恶劣,没有固定的厂房用来调试。为了加快露天煤矿无人驾驶卡车项目的推进,露天煤矿、设备维修中心、智能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夜以继日深入现场收集基础数据,与协作单位的技术开发人员讨论方案,突破了很多技术难关。黑岱沟露天煤矿智能化中心主任郭培带领科研团队不断摸索,创造性地给卡车安装了“双控双驾”线控系统和无人驾驶传感器系统,解决了现场施工改造和生产之间的矛盾。

  哈尔乌素露天煤矿副矿长郭安斌在无人驾驶项目推进会中指出,“我矿肩负着能源保供的重任,又在国内露天煤矿智能化建设中承担重要角色——在特大型露天矿进行数量最多的卡车无人驾驶改造项目,我们必须克服种种困难,保持煤炭能源保供和智能化建设齐头并进,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加快推动无人驾驶项目进度”。

  在项目组的积极推进和全体技术人员的协作配合下,经过长达4个月的反复测试和验证,终于在2020年8月成功完成了第一台无人驾驶卡车的改造。目前,准能集团已经安装5G配套铁塔37座,敷设光缆89KM,完成了36台卡车无人驾驶线控和电气改造及4台电铲、多台工程辅助设备协同作业系统的改造,2022年无人驾驶编组累计完成运输量1428车次,累计运输里程13865.6公里,累计剥离量145228立方米。

  感人的场景和故事,发生在准能集团矿山的各个生产环节,新装备新技术的应用不断上马:利用软件进行爆破效果预测、矿用卡车无人驾驶技术、可视化测绘软件、集成终端及轮胎健康监测系统、岩石属性识别……准能集团在实行智能化改造升级上不断发力,加大智能传感器、物联网、5G通信等先进技术的应用,重点实施卡车、电铲、钻机等矿用大型设备的无人驾驶技术研发,开发露天煤矿三维可视化现场作业管理、大数据人工智能分析等系统,实现煤炭全产业链智能高级排程和智慧联动管控,打造以“生产智能化、运营数字化、创新自主化、管理智慧化”为核心的国家智能矿山建设示范标杆,建立适用于智慧矿山企业生产与运维建设的成套规范。

  行则将至,做则必成。智能化建设的道路上有坎坷、有磨难、有荆棘,但全体准能人始终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奋勇前行,用行动践行着“你能、我能、大家能,准能!”的企业文化核心内涵,让准能集团在智能化矿山建设道路上行稳致远、破浪前行。(郝鑫宇)

分享:

推广

01007023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658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