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人民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打造“三站两中心”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机制,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法学会驻赛罕区人民法院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站为纠纷化解提供专业法律咨询;人大代表议案建议研发中心和政协委员提案研发中心,将司法审判中发现的社会治理问题转化为代表建议和委员提案,推动纠纷解决从“末端化解”向“源头治理”转型。
主动预防 迈向社会治理“前沿阵地”
赛罕区人民法院通过打造“三站两中心”,建立健全从个案办理到类案分析再到基层社会治理的矛盾纠纷预警和源头预防机制,有效发挥审判工作的职能作用,为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提供支持。
建立健全信息反馈机制。赛罕区人民法院将案件数量高位运行挑战转化为服务社会治理机遇,“三站两中心”及时分析研判审判实践中发现的频发案件、新类型案件和社会治理热点问题,通过代表委员建议提案等渠道反馈给有关职能部门,为矛盾纠纷排查和预警提供司法支撑。
聚焦社会治理重点领域。赛罕区人民法院“三站两中心”建立以来,人大代表参与调解案件1336件,调解成功715件,形成人大代表建议和议案17件;政协委员参与调解案件1166件,调解成功683件,形成政协委员提案11件;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参与调解案件81件,调解成功率达100%,形成法律意见书4份、专家建议书4份。上述建议提案覆盖物业服务、金融监管、青少年犯罪等社会治理重点领域,为社会治理法治化提供司法支撑和服务。
多元协同 奏响解纷共治“和谐乐章”
赛罕区人民法院“三站两中心”有效整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首席法律咨询专家的解纷资源,促进矛盾纠纷解决和相关制度机制完善。
案件审理与代表监督共促社会治理。在赛罕区人民法院“三站两中心”工作机制中,人大代表参与案件调解、旁听庭审、信访监督的过程,也是发现案件背后普遍性问题并根据涉及的行业领域向主管机关和有关单位提出改进建议的过程。在今年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两会召开期间,人大代表基于赛罕区人民法院“三站两中心”工作,提交《关于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减少青少年帮信犯罪工作情况的专项报告的议案》《关于开展〈呼和浩特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条例〉专题议案的建议》等议案建议,为有关领域治理建言献策。
协商民主与法治保障相向而行。赛罕区人民法院深入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政协+法院”民商事纠纷多元化解的工作要求,推动形成“政协+法院+特邀调解组织”工作机制,着力提升解纷效能;对纳入特邀调解员名册的政协委员,根据界别、专业特长进行分类,做到调解力量的精准匹配。在今年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两会召开期间,政协委员依据案件调解情况和赛罕法院审判数据,围绕减少金融借款、民间借贷纠纷等问题提交提案,对类型化纠纷的源头预防提出建议。
扎实做好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赛罕区人民法院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站”为平台,积极构建“法学会+法院”联动机制,促推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参与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为疑难杂症把准脉、找症结、开处方,充分发挥法律咨询专家在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效能提升 塑造司法管理“坚实内核”
加强人民法院司法管理工作是案件审理质效和服务治理成效的重要保障。在推进“三站两中心”建设过程中,赛罕区人民法院始终坚持立足审判执行工作,努力将法院内部管理的高效能,转化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的实际效果。
党建引领聚合力。赛罕区人民法院深化“忠诚赛法、正义先锋”党建品牌建设,构建“一支部一品牌一特色”党建工作格局,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融入党支部建设中,以党的领导责任为统领,压实司法审判各环节、各方面责任,引领审判执行工作提质增效。
用心用情做好代表委员联络工作。赛罕区人民法院将“三站两中心”工作机制与代表委员联络工作紧密结合,注重与代表委员“面对面”沟通、“肩并肩”调研,出台代表委员来访接待工作规范,明确关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沟通联络工作机制,做到真心听取意见、真诚交往对待、真正解决问题,努力提升代表委员联络工作的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
审判管理是法院审判执行工作的中枢。赛罕区人民法院坚持将人民群众感受作为审判管理的重要标尺,尊重司法规律,坚决防止就案办案和程序空转;深入挖掘司法案例“富矿”,强化办案精品意识,以培育典型案例为抓手,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重视司法建议工作与“三站两中心”机制的衔接,形成“司法建议+”工作合力,取得“1+1>2”的工作效果。(赵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