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内蒙古锡林郭勒:给红柳平茬 备治沙“利器”-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3/26 08:44:08
来源:新华网

内蒙古锡林郭勒:给红柳平茬 备治沙“利器”

字体:

  3月25日,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的农牧民用割灌机给红柳平茬。

  正值春季,在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境内的浑善达克沙地中,当地农牧民利用割灌机对红柳进行平茬作业。科学平茬有助于红柳的再生长,强化其对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的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功能。平茬后的红柳枝条可以作为沙障的原材料,成为治沙“利器”。农牧民通过参与平茬、分拣、切割、捆扎红柳条获得劳动收入,实现“生态治沙、群众增收”的双赢局面。

  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3月25日,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的农牧民用割灌机给红柳平茬。

  正值春季,在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境内的浑善达克沙地中,当地农牧民利用割灌机对红柳进行平茬作业。科学平茬有助于红柳的再生长,强化其对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的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功能。平茬后的红柳枝条可以作为沙障的原材料,成为治沙“利器”。农牧民通过参与平茬、分拣、切割、捆扎红柳条获得劳动收入,实现“生态治沙、群众增收”的双赢局面。

  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3月25日,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的农牧民搬运红柳条。

  正值春季,在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境内的浑善达克沙地中,当地农牧民利用割灌机对红柳进行平茬作业。科学平茬有助于红柳的再生长,强化其对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的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功能。平茬后的红柳枝条可以作为沙障的原材料,成为治沙“利器”。农牧民通过参与平茬、分拣、切割、捆扎红柳条获得劳动收入,实现“生态治沙、群众增收”的双赢局面。

  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3月25日,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的农牧民在切割红柳条。

  正值春季,在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境内的浑善达克沙地中,当地农牧民利用割灌机对红柳进行平茬作业。科学平茬有助于红柳的再生长,强化其对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的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功能。平茬后的红柳枝条可以作为沙障的原材料,成为治沙“利器”。农牧民通过参与平茬、分拣、切割、捆扎红柳条获得劳动收入,实现“生态治沙、群众增收”的双赢局面。

  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3月25日,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的农牧民操作机器切割红柳条。

  正值春季,在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境内的浑善达克沙地中,当地农牧民利用割灌机对红柳进行平茬作业。科学平茬有助于红柳的再生长,强化其对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的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功能。平茬后的红柳枝条可以作为沙障的原材料,成为治沙“利器”。农牧民通过参与平茬、分拣、切割、捆扎红柳条获得劳动收入,实现“生态治沙、群众增收”的双赢局面。

  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3月25日,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的农牧民将红柳枝条打包装车。

  正值春季,在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境内的浑善达克沙地中,当地农牧民利用割灌机对红柳进行平茬作业。科学平茬有助于红柳的再生长,强化其对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的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功能。平茬后的红柳枝条可以作为沙障的原材料,成为治沙“利器”。农牧民通过参与平茬、分拣、切割、捆扎红柳条获得劳动收入,实现“生态治沙、群众增收”的双赢局面。

  新华社记者 马金瑞 摄

【纠错】 【责任编辑:李倩】

Copyright © 2000 - 2025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