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上楼’,卖粮不愁。”在兴安盟,农民口中的这句顺口溜,道出了科学储粮后颗粒归仓的喜悦。 粮食从“趴”下去到“站”起来,为何能带来显著效益? 阳春三月,走进一个个村屯,储粮卖粮已近尾声。村民的好粮卖出好价格,是最生动的答案。
2023年,全盟84亿斤玉米实现科学储存,占全年产量的70%以上,减少损耗4.2亿斤,相当于再造一个“国家产粮大县”。2024年,全盟科学储存玉米预计达90亿斤以上,占全年产量的80%以上,减少损耗4.7亿斤,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考卷上书写着“减损就是增产”的生动实践。
在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义勒力特嘎查村民吴领军家,52座铁丝网搭建的“玉米楼”整齐排列,如同一面金色高墙,装满了黄澄澄的玉米棒子。“‘玉米楼’通风透气,虽然冬季雪多,但粮食基本没受影响。”提起科学储粮的好处,吴领军打开了话匣子,“储存的玉米水分低、霉变少,和‘地趴粮’比,每斤能多卖几分钱。”他口中的“玉米楼”,是兴安盟为农户量身打造的科学储粮仓。通过“码趟子、上栈子、搭囤子”等方式立体储粮,实现离地通风,让粮食由“湿”变“干”、由“趴”变“站”,储粮年损失率从过去的8%降至2%左右。两年来,全盟庭院立体储存玉米约46亿斤。
除了让玉米“上楼”,兴安盟各地还因地制宜,利用村屯小广场、荒地等公共场地,以嘎查村为单位集中搭建立体储粮设施和晾晒场,变“分散储粮”为“集中储粮”。目前,全盟已建成集中储粮点900余个,两年来实现集中储粮约42亿斤。
传统收割方式曾因效率低、晾晒不当导致粮食大量损耗。如今,兴安盟推广的籽粒直收技术让粮食归仓更高效安全。“籽粒直收使粮食损耗率降低5%,经济效益提升10%。”兴安农垦吐列毛杜农场副场长陈宏介绍,2024年农场4万亩玉米全部采用籽粒直收技术,收割后直接运至粮库烘干入库。两年来,全盟籽粒直收粮食约14亿斤。
在乌兰浩特铁西粮食储备有限公司,每个储粮仓内均配备测温线实时监测粮温。“粮情监测系统可实时调控温湿度,确保低温绿色储粮。”仓储科科长郝建东表示。两年来,全盟对17家储备粮承储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粮食代存”模式覆盖近百家涉粮企业,累计代存粮食20亿斤,约55亿斤玉米经烘干入库安全保管。
“丰收在望”更要“丰收在仓”。兴安盟建立“盟级主导、县级主抓、乡级主责、村级主推、农户主体”工作机制,印发《兴安盟农户科学储粮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22-2025年)》,明确目标、任务与实施阶段,每年秋收开展节粮减损“攻坚月”行动,工作组深入基层督导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指导解决。(萨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