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呼和浩特12月5日电(记者达日罕)“我生命的种子在他体内。”史坤说完,打量了一下眼前的李峰。喜笑颜开的李峰靠近话筒,回了句“种子好土壤也好。”话音刚落,引来周围人的阵阵笑声。这两个原本陌生的人,却因为4年前一次造血干细胞捐献,成为“异父异母的亲兄弟”。或许,“髓”到了,真的就是缘分。
今年11月22日,在中华骨髓库国家级管理中心和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会、河南省红十字会的共同见证下,李峰终于见到4年前给他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史坤。这个穿着蒙古袍的魁梧汉子给李峰留下深刻印象。
“大哥看起来就是朴实的草原人,他带给我的希望没办法用一句简单的感谢来表达。”李峰说,“白血病当时给我的感觉,就是走到了生命尽头,天都塌了。”
2020年,李峰不幸患上白血病,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在治疗过程中经历9次化疗。对全家人而言,治愈的希望已如风中残烛。而在那时,希望传来——有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和他配型相合。
看到曙光的李峰在完成所有准备后,便进入移植仓。然而,原定捐献者由于特殊原因无法实现捐献,李峰的生命一度陷入危急时刻。
得知情况的中华骨髓库紧急启动应急预案,寻找第二供者,并在系统内找到当时最合适的供者,他就是来自通辽市的史坤。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会和通辽市红十字会启动“超加急”捐献。史坤当天就接到当地红十字会的电话,询问他是否愿意捐献。
“我是扎鲁特旗的一名人民警察。过去也遇到过配型成功的,但最终没能捐献成功,所以当听到又有人需要帮助时,我也没犹豫,就答应了。”史坤平静地说,我既然选择了要帮人,那我就不会犹豫。
史坤的坚决再度给移植仓中的李峰带来希望。在两级红十字会共同努力下,史坤顺利完成高分辨血样采集、体检等工作。7月15日下午,高分辨结果确认史坤体检合格,符合捐献条件。17日,史坤从通辽市启程,前往呼和浩特市进行捐献。22日,史坤顺利捐献272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随后,这袋“生命种子”启程飞往千里之外的河南。
从接到通知到完成捐献,这次“超加急”仅用10天便把这袋“生命种子”送达。
“我觉得语言都没法表达这份爱,造血干细胞捐献给患者带来的是重生的希望。”李峰说,“我现在身体里流淌着的是史坤大哥捐给我的血液,这是我的第二次的生命。”
按国际惯例,造血干细胞捐献一般对供患双方信息都要保密。患者移植满2年或捐献者采集满2年,可提出见面申请。若双方均有见面意愿,可在中华骨髓库或当地红十字会见证下予以安排。
他们的这次相会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开诊35周年。这里举办了一场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供患者见面会。除了史坤和李峰,还有来自不同地方的两对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与受捐者在此相聚,分享彼此间的生命喜悦。看到3位受捐者如今神采奕奕,捐献者们也欣喜不已。
“最开始我是献血,后来加入到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队伍。助人为乐,这是我的初心。”史坤说。
目前,中华骨髓库内蒙古分库累计库容量达58739人份,成功实现造血干细胞捐献19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