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种了一辈子地,之前根本不敢想,在沙漠里还能种出西红柿!”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永兴村农民温喜全感慨道。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蒙西基地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区,光伏板下种植的西红柿,今年喜获丰收。
库布其沙漠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是中国第七大沙漠,总面积达1.86万平方公里,生活在周边的农牧民每天与黄沙作战,苦不堪言。1978年,中国最大的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库布其沙漠成为主战场。
2024年是“三北”工程攻坚战全面铺开、凸显成效的重要一年。鄂尔多斯市作为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主战场、主阵地,坚定自觉打主攻、当主力,落实《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中关于“支持在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漠等重点治理区实施一批重点项目”的要求,获批实施“三北”工程六期第一批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项目17个、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和巩固提升项目4个,综合运用光伏项目治沙、锁边林带阻沙、孔兑治理拦沙、草原提升防沙等治理措施,保持日均防沙治沙一万亩。
黄河岸边的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位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分界线上,居“三北”地区八大沙漠和四大沙地中部核心地带,黄河“几字弯”的“弯头”,是中国荒漠化防治的最前沿,沙漠面积高达77%。“三天不刮风,不叫三盛公”“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是曾经流传于当地的俗语,也是河套地区老百姓曾经的生活写照。如今,从最初只有5万多株小老头树到现在的210万亩沙漠披上绿装,从亩产粮食不到百斤到良田万顷、瓜果之乡,从“小风眼难睁、大风活埋人”到风来不起沙,磴口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王爷地肉苁蓉产业治沙示范基地,漫漫梭梭林望不到边际,一丛丛梭梭与肉苁蓉根脉相接,互为给养,生态工程已成为富民工程。
在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镇,密密麻麻的治沙网格一眼望不到边。近年来,通过探索“以路治沙”模式,翁牛特旗已建成16条穿沙公路,对沙地腹部进行综合治理,从而实现“绿进沙退”。驾车行驶于乌白线穿沙公路,只见道路两侧连绵不绝的草方格内,成片成簇的樟子松、黄柳与柠条迸发着勃勃生机。如今,路修到哪里,草方格就织到哪里,绿色也就蔓延到哪里。运送治沙物资的车辆开进曾经“人迷眼、马失蹄、白天点灯不稀奇”的科尔沁沙地,也将生命之绿送到了沙地深处。
时光流转,人与沙,战未央!在防沙治沙的实践中,内蒙古各地不断创新完善治沙模式,总结探索出“库布其模式”“磴口模式”“以路治沙”等行之有效的治沙模式。内蒙古全面开展“三北”工程攻坚战以来,已完成防沙治沙面积约1954万亩,约为年度总任务1730万亩的113%,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三北”工程攻坚战包括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三大标志性战役,其中60%以上的工作量在内蒙古。今年年初,内蒙古制定全年防沙治沙总任务1730万亩,其中防沙治沙任务1500万亩,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沙化土地治理任务230万亩。为高效推动任务落实,自治区发布1号、2号总林长令,高频部署“三北”工程建设有关工作。印发“三北”工程六期规划和三大标志性战役实施方案,配套出台《关于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合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的意见》《关于降低治沙成本提高治沙效率的通知》等文件,构建起“1+3+N”政策体系。探索防沙治沙多元化投入机制,设立自治区防沙治沙基金,持续加强与公益组织合作联合开展防沙治沙。健全完善相关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各地积极探索推广“先建后补”“先招后补”“以工代赈”等模式,切实把社会各界力量调动到“三北”工程建设中来。
下一步,内蒙古将持续聚焦重点,集中力量,全力打好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和三大标志性战役,有序推进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确保治一片、成一片、绿一片,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绿色力量。(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