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托克前旗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水生态综合治理和农业水价改革3项重点措施,实现产业发展、设施农业、节水意识和农民增收4个方面有效提升——
深秋时节,走进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镇三段地村,村道旁2300亩菊芋长得有一人多高,密植在田地间,随风摇摆,即将丰收。
鄂托克前旗地处鄂尔多斯市西南部,毛乌素沙漠腹地,因干旱少雨、风大沙多、过境地表水利用率低,属于典型的水资源匮乏区,却缘何种植经济作物而非传统粮食作物?
原来,菊芋是节水经济作物,这是当地地下水超采治理的重要手段,即调整原有种植结构,以菊芋和板蓝根等节水经济作物替代原来的玉米种植,既能节水又能增收。
之前,敖勒召其镇用水全部为地下水,随着人口增长、社会发展,用水量持续增加,区域地下水位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导致部分地区成为地下水超采区。加之工业项目禁止取用地下水等因素影响,致使部分工业项目迟迟无法落地。
“水困”困住的不仅是当地的发展,还有发展的信心。管好、用好水资源,成了鄂托克前旗的追求和努力方向。
针对超采区水位变化情况,鄂托克前旗结合产业发展优势,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和农业水价改革3项重点措施,实现产业发展、设施农业、节水意识和农牧民增收四个方面有效提升。
敖勒召其镇副镇长余培智告诉记者,为了节约地下水,我们今年试种了菊芋,而且是订单种植,不愁销路。菊芋具有保护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的特性,其秸秆和叶可作优质饲料,地下块茎因富含淀粉、菊糖等果糖多聚物可作食用。且回收保护价能达到1元/公斤,亩纯利润3000元左右,农户的收入提高了,种植积极性高涨。
鄂托克前旗还大力发展香菇、中草药种植等特色农业,将超采区打造成集中连片的设施农业发展区,把粗放和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淘汰出去,达到减地、减水、不减收的目的。截至目前,当地完成土地轮流休耕1.21万亩,建成智慧高效节水高标准农田5000亩、膜下滴灌1000亩,有效压减地下水开采量289万立方米。
除了调整种植结构,对地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是治理地下水超采的重中之重。作为鄂托克前旗唯一可利用地表水资源的大沟湾水库,每年近1000万立方米的水资源由于利用率低,过境流量全部下泄。告急的地下水位和没能得到充分利用的水资源,如何使两者维持平衡成为当地最为棘手的问题。
修建地上引水工程能有效解决这一矛盾。经充分论证,2022年9月9日,敖勒召其镇地下水超采(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正式开工。
“开闸!”2023年4月20日10时20分,随着一声令下,由鄂托克前旗城川镇大沟湾水库出发的滔滔河水,经历129公里的“长途跋涉”,通过闸门向敖勒召其镇方向奔涌而去。随着清澈的水流从管道中喷涌而出,宣告了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镇地下水超采(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正式全线通水。
自此,工程可向敖勒召其镇圣火文化公园、生态植物园及工业园区配水厂注入地表水75万立方米,有效压减了城镇生态绿化的地下水开采量,敖勒召其镇地下水超采区水位已趋于稳定。同时,有效解决敖勒召其镇工业园区工业用水指标无法增加,工业项目急需水资源的矛盾。
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开源、节流必不可少,而水资源的严格管控措施,则是保证开源节流效果的“定盘星”。
在鄂托克前旗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调度中心,大屏幕上当地农户的用水情况被实时监测。鄂托克前旗农牧和水利局副局长杨波说:“如果我们发现有用水异常的情况,可以做到远程控制,切断水源。”
鄂托克前旗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作为突破口,在市政府和市水利局的大力支持下,加强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限额精细化管理。搭建智慧水利服务平台,安装“井电双控”计量设备2400套,把水浇地亩均取水量由原来的440立方米,严格控制在220立方米以内,大大提高了农业灌溉用水效率。
从大水漫灌到涓涓细流、从涓涓细流到精量管控……今年第三季度地下水水位变化情况显示,鄂托克前旗三段地超采区水位同比上升3.44米,敖勒召其镇超采区水位同比上升1.42米。
水,把握着城市发展的脉动,肩负着润养万物的使命。杨波表示,我们将继续强化水灾害防治、水资源配置、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能力,破解水资源短缺难题,形成一套符合当地水情、适应当地发展的治水思路。(记者 帅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