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在行动|葡萄串起甜蜜生活-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10/25 15:16:47
来源:新华网

乡村振兴在行动|葡萄串起甜蜜生活

字体:

  新华网呼和浩特10月25日电(郝芳芳 康文魁)黄河从内蒙古乌海市穿城而过,与乌兰布和沙漠交汇。

  这里处于世界葡萄种植黄金地带,加上黄河水滋润和沙土给养,成为得天独厚的葡萄种植区之一。

  当地因势利导,发展葡萄产业。于是,一根根葡萄藤串起育苗、种植、酿造、观光旅游等多业态,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农文旅商融合发展。

一个村庄的“经济账”

  10月21日,乌海市海南区赛汗乌素村村民王胜云到冷库挑选葡萄,准备给外地客户发货。王胜云说:“乌海葡萄品种多、口感好、甜度高,每年都销往包头、呼和浩特、鄂尔多斯等城市。”

  乌素村黄河村民小组从1985年开始种植葡萄,小组现有120多户、900多亩耕地,基本都种植葡萄。

  每年从8月中旬开始,当地葡萄集中采摘销售,国庆后储存到冷库保鲜销售,可以卖到第二年春天。

  63岁的王胜云是当地的葡萄种植带头人,他牵头成立葡萄种植合作社,建起保鲜库。今年他种植了20亩葡萄,预计纯收入十几万元。

  在葡萄成熟期,每天都有市民来王胜云的葡萄园购买葡萄(拍摄于2024年9月)。新华网 郝芳芳 摄

  赛汗乌素村是乌海市的葡萄种植专业村,全村共有耕地1万亩,其中葡萄种植面积超过8000亩。

  驻村第一书记孙寿峰介绍,为了推动赛汗乌素村葡萄销售和品牌创建,村里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运作模式,成立农业服务公司负责市场宣传和对接,由农户提供葡萄,合作社负责选品把关,进行线上线下销售。

  近年来,村里普通种植户年纯收入接近10万元,在葡萄园务工能增收一两万元,有的村民对外出租冷库,收入也不少。

  依靠葡萄产业,赛汗乌素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今年新增4个集体经济项目,预计全年村集体经济收益将超过70万元,比去年翻了一番。

  赛汗乌素村结合乡村振兴,依托黄河文化、农耕文化、葡萄产业等规划建设的黄河西行客栈,成为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文明村和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一家企业的“融合经”

  10月22日,走进乌海云飞酒庄生产车间,就闻到空气里弥漫的葡萄酒香气。

  乌海市云飞农业种养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乌海云飞”)行政副总经理魏通说,今年公司共种植酿酒葡萄3500亩,预计总产量550多吨,新葡萄酒已经开榨酿造,产值可达1.3亿元。

  魏通介绍,公司建立“企业+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去年带动葡萄种植户将亩产由1000公斤提升至2000公斤,每亩增收4万元,架下绿色家禽饲养年增收14000—18000元。联合村集体通过“资产租赁、入股分红”等方式建设各类项目,由村集体经济入股,年底无论盈亏固定分红。

  在葡萄酒产品开发上,乌海云飞陆续推出四类13款产品,今年推出100%葡萄果汁饮料和有机葡萄干。瞄准私域定制,与上海多家高端西餐厅合作,开发生产个性化、定制化葡萄酒产品。

  乌海云飞酒庄生产的系列葡萄酒产品。新华网 郝芳芳 摄

  他介绍,乌海云飞现有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葡萄研究所、葡萄深加工、旅游观光、冷链仓储物流六大业务板块。其中葡萄种植有鲜食和酿酒两大类,酒庄年产能1000吨,葡萄研究所培育了110多个品种,集展陈、餐饮、文化、旅游、商业、休闲于一体的特色产业综合体、绿色消费综合体、文化展示综合体云享小镇,已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样板。

  一座城市的“甜蜜梦”

  乌海市有70多年的葡萄种植历史,现在“乌海葡萄”是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区域公用品牌价值18.03亿元。

  近年来,乌海市坚持“生态、高效、特色、精品”农业发展思路,扩大设施葡萄种植规模,推广葡萄标准化、智能化、机械化,增加绿色优质葡萄供给,延长鲜食葡萄上市时间,推动冷链物流仓储中心、葡萄产品深加工等项目投运,逐步实现葡萄加工向多品类转变,建成30多处农业休闲观光园,年接待游客40多万人次。

  乌海市葡萄种植面积3万余亩,共有120多个葡萄品种,涉及种苗培育、种植、加工、贮藏、流通、休闲农业等链上企业46家,葡萄酒年生产加工能力1.4万吨。一条集葡萄种植观光、葡萄酒酿造、文化休闲、生态旅游等为一体的葡萄产业链已形成,一个现代化葡萄种植加工基地正成型起势。

  乌海市海勃湾区连片的葡萄种植基地。新华网 郝芳芳 摄

  乌海市农牧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乌海市将按照“稳酿酒、增鲜食”发展思路,持续打造现代葡萄农业产业。同时加强对葡萄文化、文旅等研究,提质升级现有的葡萄酒庄、葡萄种植基地等,推进葡萄产业与文化、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纠错】 【责任编辑: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