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专利产业化优秀案例-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信息发布 > 正文
2024 10/09 17:38:49
来源:新华网

内蒙古自治区专利产业化优秀案例

字体:

  案例一、多语种人工智能云服务平台及相关产品推广应用

  内蒙古大学蒙古文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联合内蒙古奥云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开发了基于多语种人工智能云服务平台研发及相关业务系统。多语种人工智能云服务平台已经应用于83家单位和46所学校,近五年取得的直接经济效益达到了3460万元,2023年直接经济效益达到910万元,公益公有云服务每年调用量超过9300万次。此外,多语种人工智能云服务平台带动多个行业多语种信息处理应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辐射多语种智能信息处理上下游产业发展,每年可创造间接经济效益1.5亿元以上。

  案例二、沙地治理专利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

  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本项目发明专利“沙地治理方法”将沙地根据不同坡度和地貌分为平坦区、缓坡区、陡坡区和风蚀坑区,因地制宜的采取对应措施,形成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模式,提出人工修复为辅,自然修复为主的理念。补播选用乡土植物混合配置,解决沙化草地治理植物选择配置难的问题。专利权人通过转化实施,从2019年初至2022年底累计实现产值52966.46万元,新增利润8119.76万元。 近三年新增产值47579.31万元,新增利润7293.91万元。修复沙地、沙化草原修复草原面积334万亩,铺筑绿色发展道路,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案例三、铁路用高强耐磨贝-马复相组织钢轨的控轧控冷工艺产业化

  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利用本专利的技术方案,实现了高强钢典型产品共性生产技术及应用的突破,制定了相关的技术标准,拓宽了我国先进高强钢的生产应用领域,延长了高强钢产品的服役寿命,提高服役安全性,实现绿色制造。进而减少钢材生产过程中损耗的原材料、动力和生产中增加的碳排放量,从而达到节能减排、节支降耗的效果。同时,钢轨寿命的延长也减少了钢轨的更换和维护成本;钢轨性能的提升也改善了铁路的服役安全性。2020年至2022年底销售贝氏体钢轨12831.217吨,新增销售额合计4015.78万元,新增利润728.79万元。

  案例四、故障因子数据的获取方法、装置、电子装置及存储介质

  本专利属于装备制造技术领域,是由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内蒙古工业大学、暨南大学、内蒙古北方重型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高校和企业共同联合开发,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监测数据的数据量大、数据冗余、数据嘈杂,使得进行故障检测的时间长、成本高,难以从监测数据中挖掘出故障因子的问题。促进了技术进步,为智慧矿山的建设提高可靠的保障,提高了产品科技含量,进一步提升我国矿用车行业的全球地位。本发明专利自2021年在申报单位进行产业化实施,至2022年12月底,通过参评专利技术转化的大型露天非公路矿用自卸车累计生产213台,新增销售额120516.25万元,累计新增利润14295.79万元,新增出口额33720.18万元。

  案例五、可溶性胶原蛋白的制备方法

  本专利于2009年12月申请,至今以维持14年的有效,目前仍为包头东宝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产品胶原蛋白的核心技术,胶原蛋白产品主要应用于下游药品、保健品、营养健康食品、美妆、工业应用等领域,属生物医药、大健康行业,是国家鼓励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该项专利为高价值专利。东宝生物于2011年建设年产1000吨可溶性胶原蛋白的生产线,实现该专利产品的产业化,目前,产品产能达4300吨/年,实现新增销售收入4亿元。围绕该项专利,公司申请胶原蛋白系列发明专利共9项,其中,获得发明授权的发明专利6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同时包括多项授权的外观设计专利。

  案例六、稀土氧化锆陶瓷靶材产业化应用

  内蒙古科技大学创制出的“稀土氧化锆陶瓷靶材产业化应用”通过对定向高温合金用稀土陶瓷热障涂层陶瓷靶材的成分和制备工艺进行优化改进,提出了单晶涡轮叶片用EB-PVD用热障涂层稳定氧化锆陶瓷靶材制备技术。本专利方法目前已投入使用,专利产品国内销售、开展专利许可,推进专利产业化、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推进产学研合作、积累技术优势,支撑重大科技项目研究。自行实施后,产品向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销售,金额2734.15万元;此外,非独占授权许可10年提取销售额40%作为分成(基础许可使用费200万)。本专利面向我国航空发动机制造领域,实现了稀土陶瓷热障涂层材料及EB-PVD靶材制备产业化,突破了国外在该项关键技术设置的壁垒,处于国际相近、国内领先水平。近3年,该专利产品及技术的市场占有率高达98%,已累计交付叶片涂层3.5万余件,产值超过1.2亿元,对保障国家和公共安全具有战略意义。

  案例七、稀土-硬脂酸-8-羟基喹啉三元配合物热稳定剂的产业化应用

  包头稀土研究院的“稀土-硬脂酸-8-羟基喹啉三元配合物热稳定剂”是一种为解决我国PVC热稳定剂制备领域的热点和难点,以及当前领域内的关键性、共性“卡脖子”技术难题的专利。该项目在2014年至2022年6月期间,本专利技术由专利权人包头稀土研究院自行产业化实施,用于生产稀土稳定剂,累计新增销售额4384.40万元,累计新增利润263.06万元。2022年6月至12月期间,专利技术由包头稀土研究院作价入股企业北方稀土瑞泓(包头)新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产业化实施,累计生产销售稀土稳定剂551875kg,新增销售额429.65万元,新增利润93.47万元。同时,专利权人自2015年将本专利及其系列技术许可给鸿达兴业股份有限公司使用,用于生产PVC门窗型材、PVC建筑板材等产品;2016年-2018年,鸿达兴业累计新增销售额13699万元,新增利润2674万元。

  案例八、无车架模块化集成结构防雷车专利产业化

  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研发的“无车架模块化集成结构防雷车”打破了国外防地雷技术的垄断,其应用于4×4系列装备,填补了国内防雷特种车的空白,并据此形成了我国专有的防雷车技术体系,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从设计、工艺、制造、生产全方位实现国产化,具备自主可控发展能力。在关键技术上有重大创新,技术难度大,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同类技术的领先水平,是我国装甲装备新质新域,为我国新时期国防建设、一带一路海外安全保障。该项目市场竞争力具有显著优势,依托该项目形成了2大系列4个基本型的防雷车体系。截至2023年8月,累计销售产品300多台,创造经济效益5.25亿元,有望于2025年销售总量突破1000台,市场前景非常可观。

  案例九、稀土磁应用精密磁环器件的产业化

  包头市英思特稀磁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本产品核心发明专利“一种海尔贝克磁环组件的组装工艺”属于基础型专利,专利技术从海尔贝克阵列的磁体结构、磁场特性出发,基于磁环组件各磁体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发明一种组装工艺,可以解决海尔贝克磁环组件组装过程中排列不紧密、容易反转、组装效率低、成品精度低、合格率低等关键共性问题。稀土磁应用精密磁环器件的产业化实施以来,为公司带来明显经济效益,自2021年1月1日起实施运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统计,2021年新增专利产品销售收入9526.65万元;2022年新增专利产品销售收入13331.99万元;2023年该专利产品销售量销售收入约15000万元。

  案例十、专有技术定向钻穿越河道施工中泥浆的使用方法推广及应用

  中国二冶集团有限公司的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新的“定向钻穿越河道施工中泥浆的使用方法”,技术根据不同工序、不同土层以及不同孔径泥浆性能的要求,配置不同配比的泥浆,本专利技术属于穿越施工中的核心专利,围绕本核心专利布局了“回拖头的制作以及使用方法”、“机械式清 管器及其清管方法”、“穿管用减阻器”、“回拖头”等 22 件专利 形成专利组合群,其中施工方法 2 件,管道相关 17 件,施工装置 2 件,其他 1 件。该技术成功用于东营港-万通石化燃料油成品油输油管线工程 (黄河定向钻穿越工程)等项目。本专利技术实施有效的提高了施工效率、减少了施工成本支出,专利技术实施至今为公司节约各项施工成本 552 万元,缩短施工周期 53 天,间接为公司带来新增销售收入 118141.83 亿元,新增利润 1985.39万元。

  案例十一、搭建可再生能源多场景综合供能专利组合平台 推进研发成果应用产业化进程

  润泰新能源依托核心专利组合“太阳能集热器+跨季节地下储冷、储热系统”,通过不断实践,率先攻克“中国北方地区太阳能供暖制冷”技术壁垒的解决方案,自主研发了国际领先的自然能源智慧系统——GEIS,主要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结合地下跨季节储能系统,夏热冬用、冬冷夏用,将源于自然的可再生能源进行收集、储存、转换之后为建筑提供供暖、供冷、热水及部分电力的综合能源供应,建筑所需能源取之自然,流经建筑室内又回归自然,真正实现零污染、零排放、零运行费用。截止目前,已实现供能面积4.2万平方米,已应用项目节约标准煤5700吨/年、减排二氧化碳15000吨/年。仅按反季节两茬羊肚菌种植为例估算,在保证温室大棚7、8月、12月及来年1月暨最冷最热时始终保证温度在8-15℃(且不易吹风),羊肚菌反季节售价可达300-400元/斤,经济效益显著。

  案例十二、一种秸秆圆捆打捆机

  内蒙古瑞丰农牧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提交的一种秸秆圆捆打捆机应用于圆草捆打捆机,主要由揉碎装置、储料装置、捆草仓和缠网装置等组成,创新点在于智能控制技术、不间断作业技术、揉碎技术和除尘技术等,可完成捡拾、揉碎、卷压、打捆等联合作业,实现圆捆机不间断作业。 2021年农机畅销榜显示,优牧达9YG系列圆捆机销售量位居行业首位,国内市场占有率11.27%。具有较高的市场需求量,市场前景良好,预计年生产300台左右。从2020年至今节约成本约0.2亿元,新增利润0.58亿元,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升。

  案例十三、一种有机-无机甜菜纸筒育苗苗床专用肥的产业化应用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的该专利成果解决了甜菜纸筒育苗过程中烧苗、弱苗及大小苗的主要瓶颈问题,提高了苗床甜菜的出苗率、移栽出苗率及苗情质量。首次将有机质与无机肥进行混拌,速缓相济,腐殖酸的应用为苗床土提供了巨大的土壤缓冲性能。适应范围广、提质增效作用明显,能提高块根产量 10%以上,提高含糖率0.2度以上。该成果适宜内蒙古自治区甜菜纸筒育苗,现阶段已在内蒙古自治区纸筒育苗甜菜中应用占比90%以上,保证了内蒙古自治区纸筒育苗甜菜产量,为内蒙古地区甜菜产业稳定高效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2023年9月该成果实现转化,经过统计,2024年该成果已销售400吨,应用面积20万亩。根据2020-2023年应用数据,甜菜产量按照4.5吨/亩预测,甜菜收购价按照590元/吨计算,2024年应用该成果甜菜产值为5.31亿元。

  案例十四、稀土-硬脂酸-8-羟基喹啉三元配合物热稳定剂的产业化应用

  包头稀土研究院的“稀土-硬脂酸-8-羟基喹啉三元配合物热稳定剂”是一种为解决我国PVC热稳定剂制备领域的热点和难点当前领域内的关键性、共性“卡脖子”技术难题的专利。该项目在2014年至2022年6月期间,本专利技术由专利权人 包头稀土研究院 自行产业化实施,用于生产稀土稳定剂,累计新增销售额4384.40万元,累计新增利润263.06万元。2022年6月至12月期间,专利技术由包头稀土研究院作价入股企业 北方稀土瑞泓(包头)新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产业化实施,累计生产销售稀土稳定剂551875kg,新增销售额429.65万元,新增利润93.47万元。同时,专利权人自2015年将本专利及其系列技术许可给鸿达兴业股份有限公司使用,用于生产PVC门窗型材、PVC建筑板材等产品;2016年-2018年,鸿达兴业累计新增销售额13699万元,新增利润2674万元。

  案例十五、大花柳兰引领大产业,产学研合作实现双向奔赴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核心技术“一种用于野生柳兰人工培育的营养液及其制备方法”,解决了柳兰种子退化严重,发芽率低;柳兰出苗不齐,无法批量生产种苗的问题。一是充分利用柳兰的观赏价值,打造柳兰为主题的生态旅游景区,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前柳兰成活率达95%以上,2024年正式投入运营,预计接待游客超10万人,收入超3000万元。二是充分利用柳兰优良的水土保持特性,打造以柳兰为主的矿山生态修复新模式,助力内蒙古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获得“胜利能源2023年柳兰花引种栽植”项目,柳兰种植面积7.6万平方米,项目资金近600万元。三是充分利用柳兰属地文化,打造柳兰系列产品,丰富旅游新业态。2023年1月,开始进行系列柳兰产品的开发,预计2024年全年销售额将达1000万元。

  案例十六、内蒙古天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利转化运用产业化案例

  内蒙古天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专业从事驼乳驼脂系列化妆品研发、生产与销售的企业,技术支撑国内权威骆驼研究机构内蒙古(中哈)骆驼研究院。公司始终从驼乳驼脂系列化妆品原料的处理、研发、生产、销售全程中保证各环节的安全性,尤其在驼乳驼脂安全性评价方面做了系统研究,拥有了具有自主产权的研发技术体系。公司在化妆品领域已授权并成果转化7项专利,在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镇拥有3条化妆品生产线,厂区面积2000平方米,年生产能力60吨。研发技术也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通过相关专利技术和骆驼行业相关标准的申请与使用,使得产品研发之路稳步前行。

  案例十七、“一种亚低温条件下资源化奶牛粪便制备牛床垫料的方法”发明专利使用权实施许可案例

  内蒙古工业大学的一种亚低温条件下资源化奶牛粪便制备牛床垫料的方法发明专利,与内蒙古优然牧业深度合作,在一拥有5000头奶牛的养殖场使用,该养殖场每年采购锯末、河沙、稻壳作为垫料的费用约为250万元。此技术生产的牛床垫料可替代80%的垫料使用量,每年直接节省养殖成本约200万元。另外依托该专利生产的牛床垫料使用后降低了口蹄疫和乳腺炎的发病率,减少了治疗费用,增加了产奶量,提升了市场份额,带来更多的间接收益。并注册成立内蒙古内工科技创新产业园有限公司,踏出以作价入股成立学科初创公司模式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一步,进一步强化“让科学家做科研,让企业家做市场,让科学家与企业家握手”的核心理念,让创新链和产业链充分融合,形成闭环。

  案例十八、一种纯化向日葵列当生理小种的方法

  三瑞农科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发展战略,建成了中国首家向日葵系统化技术研究机构——三瑞农科向日葵科学院,建有分子实验室和博士科研工作站,在甘肃和海南建有研发育种基地、万亩制种基地。目前,公司拥有17项发明专利,主持和制定6项向日葵省级标准,建成了国内最权威的向日葵种质资源库,从国内外收集入库资源5600余份,牵头成立了国内首个向日葵种业创新联合体,加快了向日葵商业育种步伐;公司先后研发出SH363、SH361、三瑞9号等新品种23个,国内市场占有率40%以上,带领自主研发品牌全面赶超国外,彻底取代了美葵对中国食葵种业的垄断地位,开启了中国食葵产业发展的新时代。连续3年,三瑞农科将向日葵种植服务的所有科技示范户,三瑞农科采取一对一的种植技术方案培训,全程进行种子播种期、苗期管理、采收晾晒、收储回收等全产业服务,保障技术服务和销售服务同步迈进,根据不同品种、每年不同地区保证最低亩收入在2200元——3500元,以点带面,提高种植户栽培技术,实现向科学管理与新品种抗性效益双丰收。

  案例十九、一种复配稳定剂、含其的常温酸奶及其制备方法在利乐钻安慕希常温酸奶产业化优秀案例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种复配稳定剂、含其的常温酸奶及其制备方法在利乐钻安慕希常温酸奶的发明专利,突破性的解决了现有常温酸奶普遍存在的6个月货架期内乳清析出分层和变稀的问题,该专利技术在伊利集团进行规模化产业应用。运用该专利的安慕希系列产品有原味产品、有加果酱产品等,目前有17个工厂,近90条生产线。专利运用产生的新增产量520万吨,销售额超669亿元,新增利润超151亿元,新增出口额1945万元。销售范围覆盖全国各省市,出口到东南亚及港澳地区。本专利产品积极响应国家及自治区政策,属于自治区20条产业链中的乳业全产业链。有力支持了内蒙古自治区特色产业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的迅速提升。

  案例二十、一种完全交流控制的电动轮矿用自卸车产业化案例

  内蒙古北方重型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种完全交流控制的电动轮矿用自卸车,属于非公路自卸车智能控制领域。该发明专利采用新型的完全交流控制的电动轮电驱动系统,采用完全交流控制的冷却系统,完全交流的牵引系统,冷却风机、牵引电机、制动电阻冷却风机等都采用交流电机,控制系统采用大功率IGBT变流器进行控制,大幅度提升传动系统效率,同时为行业提供了革命性的指导,从此大吨位电动轮将向全完交流控制时代转变。目前累计销售整车40台车,新增销售收入89691.26万元,新增利润15566.99万元,新增出口额49661.39万元。

【纠错】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