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一饭亦交融
“哎嗨呦,动起身了。”响亮的驼夫号子响起,三匹双峰驼从老榆树下缓缓走过,后面跟着挑着扁担的货郎和推着小推车的工匠。
一支走西口商队,从历史深处走来,走到了现在的呼和浩特市莫尼山非遗小镇,为游客呈现了一场沉浸式情景剧《茶道驼铃》。
茶道驼铃声悠悠。100多年前,莫尼山非遗小镇所在的白道川沟段家窑村,曾是“万里茶道”上的驿站节点。隋朝时,大青山被称为白道岭,山中最险要的隘口称作“白道”,有人以“云催古道见天低,鞭打喘牛不能前”形容其险要。《太平寰宇记》记载:“欲至山上,当路有千余步地,土白如石灰色,遥去百里即见之,即阴山路也。”白道是沟通阴山南麓平原和山北武川盆地的重要通道,虽然险要无比,但依旧旅人如织,“万里茶道”上的商队沿着这条路向北,将“以茶为媒”、“上至绸缎,下至葱蒜”的商品远销至蒙古国和俄罗斯。
坐落于贯通阴山南北的垭口间,段家窑村中曾经满是南来北往的商贩和工匠,他们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如今,文化交融中凝结而成的非遗技艺,继续在小镇里活态传承。
段家窑村有不少当年走西口人的后代,如今老匠人们说着夹杂晋陕口音的方言,放声一吼、剪刀一挥、画笔一落,还满是各民族间交流的印记。“非遗小镇充分发挥非遗聚落功能,很多非遗传承人受邀到小镇生活或工作,不同的非遗项目聚集在一起,既能呈现出更完整的历史风貌,也为开展非遗体验和活态传承提供了广阔空间。”莫尼山非遗小镇创始人贾宏伟说,曲艺表演中二人台与漫瀚调,饮食中的酸粥和炸糕,生活的点滴中随处可见蒙汉各族人民交融的结晶。
二人台是走西口这一移民大潮掀起的艺术浪花,蒙古族民间艺人云双羊是二人台艺术的创始人之一,在清末光绪年间,他将汉族民歌与蒙古族歌舞融合,对二人台作出创造性贡献。二人台不需要复杂的化妆和舞台道具,在山峦和旷野间,歌唱者的歌声就像清泉一样汩汩涌出。
二人台最具代表性的艺术表现手法,就是语言上的“风搅雪”。“风搅雪”即蒙古语中夹杂着汉语,汉语中掺杂着蒙古语。例如传统曲目《阿拉奔花》,阿拉奔是蒙古语“十”,“花”是汉语,“阿拉奔花”的意思就是“十朵花”,在唱腔上融合了晋陕民歌和蒙古族民歌的元素,舞蹈上则是既有晋陕秧歌的动作又有草原舞蹈的姿态。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在观看了呼和浩特市民间歌剧团的二人台演出后,写下赞美二人台艺术的诗句:“亲切二人台,民间歌舞来。春风扬锦帕,飞蝶百花开。”
经过百余年的传承和创新,二人台已成为一大文化产业。在中国二人台文化艺术之乡土默特右旗,现有二人台民间艺术团队200多支,文化大院150多家,二人台演员、演奏员和创作人员3000多名,二人台已成为拉动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年创收亿元以上。
同二人台一样,漫瀚调也是走西口移民艺术表现形式,是蒙汉文化交融的艺术结晶。来自中国民间艺术(漫瀚调)之乡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的漫瀚调艺术传承人奇俊文说,漫瀚调和二人台都产生于走西口时期,歌唱者是朴实的农牧民,歌唱的环境是辽阔的黄河、险峻的峡谷,这造就了漫瀚调、二人台朴实、豪迈的风格。
漫瀚调以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为“母曲”,又吸收了山西爬山调和陕西信天游的音乐养分。过去,漫瀚调依靠口耳相传,保护和传承受到一定局限。近年来,准格尔旗发掘漫瀚调文化资源,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完成漫瀚调影像、声音等资料的采集,还通过设立漫瀚调艺术研究所、传习点等方式,推动漫瀚调的传承与发展,使传统的民间曲艺找到新生的土壤。
走西口的汉族百姓,不仅带来特色曲艺,还带来了晋陕的特色美食。到托克托县和土默特右旗黄河沿岸的乡村做客,常会见到村民家中有一个浆米罐子,糜米去皮后放入罐中用酸浆浸泡发酵,然后做成酸饭、酸粥。相传酸粥最初流行于山西河曲,正是走西口的先辈把酸粥带到了敕勒川,成为这里独特的美食。不仅是酸粥,晋陕人喜爱的碗坨等地方小吃,也在敕勒川地区落地生根。
古老的敕勒川上还有一种特色食品是黄米糕。过去一进入腊月,敕勒川农村里家家户户都要蒸糕、炸糕,烩菜馏糕是正月里的主要吃食。逢年过节吃糕,盖房压栈吃糕,红白喜事也要吃糕,日子久了,走西口先辈的口味受到蒙古族群众饮食习惯的影响,素糕蘸羊肉汤成为一种流行吃法。
敕勒川的味道,夹杂着对故乡的惦念和来自异乡的新奇。如今,呼和浩特正在积极打造“敕勒川味道”市域公用品牌,通过农畜产品品牌体系建设,提高全市农畜产品市场竞争力。细品舌尖上的酸甜苦辣,能感受到背后的风物变迁,也能感受到当前产业发展的勃勃生机。(记者殷耀 魏婧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