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的一个仲夏,我为了寻访蒙古族的音乐文化,来到了内蒙古最北端的根河市。这里的草原连接着西伯利亚的针叶林,苍茫辽阔,一望无际。
夕阳的余晖洒在毡房上,将其镀上一层金色。走进蒙古包的那一刻,我仿佛踏入了另一个世界。馥郁的奶茶香气弥漫在空气中。几位当地牧民围坐在一起,正在低声交谈。
“他来了。”一位上了年纪的牧民微笑着说。我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却并未看到有人进来。正感疑惑,忽然听到蒙古包外传来悠扬的琴声。那声音时而如清风拂过草尖,时而似骏马奔腾,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琴声渐近,蒙古包的门帘被掀开,一位身材魁梧的中年男子走了进来。他的面庞被风霜和岁月雕琢得棱角分明,眼神中却闪烁着温和的光芒。他的手上正抱着一把马头琴,十指仍在琴弦上翻飞。
琴声戛然而止,蒙古包内一片寂静。老牧民向他介绍了我的来意,他微微点头,脸上露出了理解的表情。“原来如此。欢迎来到我们的草原。”他温和地说道,“我叫巴图,是这里的马头琴手。”说着,他在蒙古包中央坐下,将马头琴轻轻放在膝上。“既然你是为了了解我们的音乐而来,那就让我为你献上一曲吧。”他说着,用马尾制成的琴弓轻轻拉响了第一个音符。
悠扬的琴声随即响起。巴图闭上双眼,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我惊讶地发现,这双常年劳作的粗糙双手,能够在细细的琴弦上创造出如此动人的旋律。他的琴声中仿佛蕴含着整个草原的灵魂,辽阔、自由、热情而又带着一丝忧郁。
随着音乐的律动,其他牧民也加入进来。有人轻声吟唱,有人用手掌拍打膝盖打着节拍。蒙古包内的氛围逐渐热烈起来,我仿佛看到了广袤草原上奔腾的骏马,听到了牧民欢快的笑声。
当一曲终了,巴图脸上露出了淳朴的笑容。他开始向我们讲述马头琴的历史和制作工艺。原来,这把琴的琴头是用真正的马头骨雕刻而成,琴筒则用整块木头挖空制作。每一把马头琴都凝聚着蒙古族人对马的敬畏和对音乐的热爱。像巴图这样的民间艺人越来越少见了。他们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用自己的方式将古老的艺术传承下去,这些珍贵的民间艺术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夜幕降临,蒙古包外繁星点点。巴图又拉起了马头琴,这次是一首悠长的牧歌。琴声中仿佛诉说着蒙古族人对草原的深沉眷恋。我坐在角落,静静地聆听着,心中充满震撼和感动。
离开根河的那天,我依然能听到马头琴悠扬的余音。我知道,只要还有像巴图这样的艺人在,蒙古族的音乐传统就会一直延续下去。但我也不禁担忧,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我们该如何保护这些珍贵的民间艺术?这不仅关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更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草原的风依旧吹拂,马头琴的余音却长存心间。巴图和他的琴声仿佛是一座不朽的丰碑,静静矗立在广袤的呼伦贝尔草原上。他们是草原的呼吸、是蒙古族的灵魂,更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每当都市的喧嚣让我感到迷失,我就会闭上眼睛,任凭记忆中的马头琴声将我带回那个星光璀璨的夏夜。在心灵深处,我知道,只要还有人愿意倾听,草原的歌谣就永远不会消逝。这是一种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纽带。生生不息,绽放绚丽。(李朴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