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17.7万公里通村路铺就乡村振兴新“途”景-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8/06 08:41:48
来源:内蒙古日报

内蒙古17.7万公里通村路铺就乡村振兴新“途”景

字体:

  7月25日早晨,一场雨后,马鞍山林莽苍苍,连绵如画。赤峰市喀喇沁旗马鞍山村村民张国利巡视完山葡萄,走在雨水洗过的村道上,打算回家开上自家的新能源电动车,去10公里外的锦山镇上来场“大采买”。

  “以前没有路,葡萄种出来没人来收,只能低价卖,现在路修通了,门口就有葡萄酒厂,葡萄不愁没人收!2020年我还买了电车,我掐着电表算过,去锦山来回一趟才1.5元,无论冬夏,都方便!”行驶在干净宽敞的村路上,70岁的张国利感觉日子越过越舒坦。

  农村公路是覆盖范围最广、服务人口最多、提供服务最普遍、公益性最强的交通基础设施。内蒙古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发展“农村公路+”模式。10年来,国家、自治区累计投入各类资金600亿元,支持我区新改建农村公路10.3万公里,完成投资1172亿元,成功打通了农村公路“神经末梢”。

  如今,内蒙古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7.7万公里,779个苏木乡镇和11050个嘎查村全部通硬化路,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发生历史性变化。一张“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的农村交通网络已然织就,农牧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以路治沙 让绿色一路突围

  7月27日,驱车行驶在赤峰市翁牛特旗穿沙公路乌白路上,蜿蜒的柏油公路将连绵起伏的沙丘一分为二,公路两侧蔚为壮观的草方格沙障如同在大地上织就的黄金甲,将沙子牢牢锁住。草方格内,黄柳、柠条郁郁葱葱,绿色沿着公路两侧在沙丘里不断延伸。

  “乌白路是我们翁牛特旗2021年建成通车的一条穿沙公路,全长91公里,横贯科尔沁沙地,目前乌白公路两侧已实现综合治理沙地70万亩。”翁牛特旗交通运输局局长战廷辉介绍,从2003年第一条穿沙公路修建通车至今,翁牛特旗已先后开通乌白线等“六横十纵”16条穿沙公路,总里程479.5公里,累计完成沙地综合治理509万亩。

  翁牛特旗地处科尔沁沙地西缘,全旗沙化土地面积为667万亩,占全旗总面积的37.4%,有8个苏木乡镇、92个嘎查村、14万人地处沙区,是赤峰市沙地面积最大、治理最难的地区,也是赤峰市境内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主战场。

  “生活在沙区里,以前大家出行不方便,都是几家几户骑着摩托车到能通车的地方,再一起雇个车去附近的镇子上买东西,现在嘎查周围通了3条穿沙路,嘎查80%的住户都买了车,新鲜蔬菜,想啥时候吃就啥时候吃。”在阿什罕苏木乌兰敖都嘎查牧民苏和巴特尔眼中,穿沙公路不仅方便了牧民出行,更是一条致富路,以前牧民除了牧业再没有其他收入,现在大家参与治沙,嘎查里勤快的小两口人家,仅春季打草障就能挣到近3万元。

  内蒙古是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境内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四大沙漠”和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呼伦贝尔“四大沙地”。如今,一条条穿沙公路正在将沙区“切割”,带着绿色在沙区一路突围。

  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位于乌兰布和沙漠和“塞外粮仓”河套平原之间,独特的地理位置让这里成为了“守沙要塞”。

  磴吉线全长66公里,横穿乌兰布和沙漠腹地,是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和通往阿拉善盟的重要通道。

  “以前这里治沙,人们要背着或抬着苗木进入沙漠栽种,路修通后,车辆可以直接将苗木拉到作业现场附近,梭梭造林插苗机也有了用武之地。2023年,磴吉线完成了最新的一次改造,改造后通行能力极大助力了当地‘光伏+沙产业生态治理’模式的全面推行。”磴口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石岩告诉记者,现在磴吉线沿线就分布了13家光伏企业。

  “我们项目用光伏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模式,治沙改土带动乡村振兴。我们电站北临磴吉线,南接生态大道,这两条公路的建设,保证了设备和材料进场畅通无阻,员工上下班回县城的时间也大幅缩短,道路两侧的绿化在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的同时,也成了一条亮丽的风景线。”大唐蒙西新能源事业部晟源光储电站经理刁瑞轩说。

  路修到哪里,绿色就蔓延到哪里。“以路划区、分块治理、锁住四周、渗透腹地”的以路治沙模式,已经广泛应用于内蒙古多个盟市。目前,内蒙古已初步形成以国省干线为主骨架,农村公路为脉络的穿沙公路网络,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公路总里程约2.5万公里,串联起了绿色廊道建设,还打通了沙区群众与外界联系的通道,为沙区发展创造无限可能。

  据最新监测数据统计,内蒙古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实现了连续4个监测期持续“双减少”,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盖度“双提高”,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重大历史转变。

  “在已建成的高等级和若干条农村穿沙公路基础上,我们还规划实施1019公里干线公路项目和1300公里新改建农村牧区穿沙公路项目,今年,我们将继续实施沿公路线防沙绿化工程,努力将穿沙公路建成治沙绿色屏障。”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高世勤介绍。

 以路兴业 让农牧民一路生“金”

  距离张国利家车程仅10分钟的蒙野酒厂,干型、甜型两大系列30余个品种的葡萄酒正在源源不断地发往全国各地。

  “马鞍山的山葡萄色度好,很适合酿酒,之前由于交通不便,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近年来马鞍山村沿线道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与马鞍山村和马鞍山羊场共同成立了葡萄农业合作社,并签订长期收购合同,以每斤高于市场价格0.5元收购,为马鞍山山葡萄种植户直接增加收入1000元每亩。”内蒙古弘坤蒙野酒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许鑫阳说。

  喀喇沁旗位于内蒙古东南部,蒙冀辽3省区交界处,全旗总面积3050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49.6%。“由于山多川少、地形复杂,全旗人民最懂无路之苦,最感有路之福,最重修路之举。”喀喇沁旗委书记、政府旗长赵延宏告诉记者,如今全旗公路总里程达到1704公里,路网密度达56%,其中农村公路总里程1360公里,占比80%,还荣获首批“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称号。

  7月是草原最美的季节,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昂素至城川红色旅游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这条公路串联起4条乡道、19条村道,将沿线10家红色研学点、16处农牧产业示范基地有效衔接,带动了当地的红色旅游、乡村游。

  从陕西驱车赶到这里避暑的张女士告诉记者:“这里景好、人好、吃得好、空气好、故事好,天气热的时候开车来待一周,非常惬意,我们每年都会来。”

  家门口就业、自家院里做生意,这些身在草原深处的牧民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随着一条条农村公路的建成通车都变成了现实。

  “自从我们家门口的乡村公路通车以后,来草原自驾游的游客越来越多,我顺势也开起了牧民超市和牧家乐,还通过电商快递,把生产出的奶制品销往了全国,当地受益的不止我家一户,我们都感谢这条嘎查路!”鄂托克前旗昂素镇昂素嘎查牧民孟克巴雅尔高兴地说。

  铺下的是路,连起的是心,通往的是富。依托“四好农村路”,鄂托克前旗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现代服务业优势凸显,带有“鄂托克前旗地理标识”的农畜产品得到全国各地客商的青睐。2023年,全旗68个嘎查村集体经济纯收入均突破20万元。全旗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136元,位列鄂尔多斯市第一。

  在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的弘吉拉食品有限公司,牧民巴雅尔刚办完20只羊的出售手续。“之前路不好,总得等客商上门收羊,价格压得低,现在路好了,我能开车直接拉到公司卖,不仅省时省力,价格也合理。”巴雅尔说。

  弘吉拉是集畜产品加工、文化旅游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司,这家公司正好位于新巴尔虎右旗阿拉坦额莫勒镇至东庙段公路上,公路的建设,不仅方便了原料和产品的运输,推动沿线畜牧产业快速发展,也使正宗的“西旗羊肉”和奶制品走出了牧区,实现了“交通+产业”的规模效应、联动效应。

  一条条蜿蜒交织的农村公路,连结起乡村嘎查,沟通了广袤城乡,更串联起机遇与希望。不断延伸的农村公路,成为了老百姓家门口的致富路、幸福路、连心路、振兴路。

  “四好农村路”修的是路,改变的是农村牧区面貌,联系的是党心民心,巩固的是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自2014年“四好农村路”建设以来,内蒙古将农村公路与综合交通规划相结合,与旅游、产业规划相衔接,10年来,建设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5500公里,并推进农村公路与沿线配套设施、产业园区、传统乡村旅游重点村落一体化建设,辐射带动乡村集成发展,涌现出一批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带动农牧民群众增收就业的典型案例。

  农村公路三分靠建,七分靠养。10年来,内蒙古实施农村公路危桥改造2076座、安防工程2.3万公里、养护工程3.6万公里,全区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路长制实现全覆盖。

  “10年来,我们践行了‘小康路上不让任何一地因交通而掉队’的庄严承诺。内蒙古将持续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路,继续实施一批穿沙公路、林区公路项目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网络,畅通‘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通道。让路从通到畅,由畅向好,让农牧民的腰包越来越鼓,让乡村牧区越来越好!”高世勤说。(记者 高慧 张慧玲)

  原标题:路通沙退 业兴民富 内蒙古17.7万公里通村路铺就乡村振兴新“途”景

【纠错】 【责任编辑:杨腾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