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浩特:党建引领绘就乡村和美画卷-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7/01 18:12:41
来源:新华网

乌兰浩特:党建引领绘就乡村和美画卷

字体:

  洮儿河水奔腾流淌,一路从兴安岭下蜿蜒而来,流过乡村、流过田野,滋润着河流两岸的美丽生态。在清晨的阳光下,黛青色的远山似乎有薄雾升起,云蒸霞蔚。三合村在夏日的美景里开启了一天的生活,田野里机器轰鸣,庭院里是忙碌的村民,浓浓的乡音里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党建引领+人才推进” 焕发生机的活力三合

  走进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三合村,迎面所见是朝鲜族气息浓郁的民居和小桥流水……

  乡村发展得好,关键是带头队伍要好。三合村有一个组织凝聚力强的党支部,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党支部把组织振兴作为“第一工程”来抓,严格规范“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党内政治生活制度,通过党员挂牌亮户、党员评星定级等载体,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持续夯实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切实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全力助推乡村振兴。

  三合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的作用,实现党小组建在网格上,全面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与水平,有序推进矛盾纠纷化解、命案防控等各项工作。强化“互联网+党建”理念,实行“包村联户服务到人”工作法,建立网格化治理微信群,及时发现、反馈、解决网格内事项。2022年以来,通过走访摸底排查工作,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党支部还结合“四乡工程”、“兴安英才”、“专家人才服务基层”、“晓景计划”等方案,合力打好人才工作组合拳。深入挖掘本土资源,持续做好乡土人才的“选、育、管、用”的“全链条”培养机制,以“平台构建+人才孵化”为主线,探索“党建+产业+人才”发展模式,定期组织培训,不断坚实嘎查村党支部后备力量,现有乡土人才孵化中心成员4名,盟级“晓景计划”带头人1名。

  为了能够培养更多乡土人才,三合村党支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人才“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大力培养三合村电商直播销售人才,将三合村特色农产品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做点对点销售,不断提高产品知名度,扩大产品影响力,不断拓宽村民增收致富渠道,现已培养10余人。人才队伍焕发生机,正在有力推动三合村不断向前发展。

  “党建引领+农旅融合” 宜居宜业的美丽三合

  三合村始建于1937年,位于乌兰浩特市东郊南部,洮儿河、归流河、阿木古郎河交汇处,是国家AAA级绿色水稻种植基地,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丰富,稻作历史文化深厚久远,水稻也自然而然成为村里的主要产业。

  近几年来,三合村党支部牢牢把握现代农业的发展定位,有计划有步骤促进农业融合发展。采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农户”的种植经营模式,利用袁隆平水稻科技工作站的优质资源,以科技示范和千余个水稻育种谱为重点,向种植户提供产前分析、农资服务、农技教育、种植方案,充分发掘三合村大米品种的独特性和科技种植技术;按照统一品种、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收割、统一加工、统一宣传、统一销售的“七统一”种植管理模式,让三合村“绿色健康米”的质量越来越有保证。

  随着农业发展起来的还有三合村的旅游业。三合村通过“党建+农业+旅游”的方式,由村集体和内蒙古森发林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共同运营,以三合村党群服务中心为基点,以朝鲜族特色民俗馆、水稻故事馆为载体,深入挖掘民俗特色文化,着重发展民俗风情步行街、特色餐饮等项目,全面发展旅游业。

  来到这里,可以观看朝鲜族特色房屋建筑、民俗风情步行街,感受特色民俗文化;再去到稻田观光景区,走一走木质栈道,观赏万亩稻田、感受稻田里的夕阳与蛙鸣。2023年6月,在村党支部的协调下,村里开通了公交旅游专线,更加方便了想感受朝鲜族特色村寨的旅人一睹三合村的风采。

  多年以来,三合村党支部始终重视民族团结,村内的朝鲜族、汉族、蒙古族、满族等各民族亲如兄弟,如同家人。近几年,三合村党支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村规民约,成立“石榴籽同心筑梦”党员文化宣传队,创编《村规民约》、三合村村歌,聘请文化村长。组织开展“石榴籽家庭”、“美丽庭院示范户”等评选,营造了邻里和睦的乡风民风,先后获得了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村等多项荣誉。(梁子晶 尤佳)

【纠错】 【责任编辑:徐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