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2月27日电 题:冰雪的选择 精彩的答卷——全冬会铭刻内蒙古印记
新华社记者张云龙、王春燕、魏婧宇
热闹喧嚣的赛场总会归于平静,寒冷寂寥的冬天总会等来春暖花开,燃烧了11天的冬运圣火也终将熄灭,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将于27日晚落下帷幕。
“十四冬”与内蒙古的牵手是冰雪的选择,是难得的机遇,内蒙古以一往无前的精神交出一份精彩答卷,不仅掀起了自治区冰雪热潮,更为各地与冰雪的“双向奔赴”留下生动注脚。
全冬会需要走出去
回顾全冬会的历史,从1959年首届全冬会起,举办地就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黑龙江、吉林、北京、新疆。
神州大地幅员辽阔,气候差异明显,冰雪运动在北方地区已融入普通人的生活中,但在南方一些地区却基本不开展。因此,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河北、新疆等地的运动员成了全冬会上的常客,极富感染力的东北话也逐渐发展成全冬会的“官方语言”。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冰雪运动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国1980年派出代表团征战普莱西德湖冬奥会,短道速滑名将杨扬在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上为中国实现了冬奥金牌“零的突破”,2015年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庄严承诺,意味着全冬会需要摆脱地域和气候的束缚,冰雪运动也需要走入大江南北的寻常百姓家。
2016年新疆承办“十三冬”,让人们领略到新疆的冰雪魅力。同一年,内蒙古接过全冬会的会旗。冰雪赛事要走向更广阔的全国舞台,内蒙古成为重要的一级阶梯。在祖国北疆,冰雪运动的发展齿轮从那一刻开始加快转动。
内蒙古的热切期待
内蒙古的冬季,拥有优质丰富的冰雪资源。冬季的内蒙古,几乎集合了中国各地的冰雪美景,辽阔无垠的雪原,连绵起伏的群山,温暖滋润的温泉,交错的河流、湖泊、沙漠、森林,形成了震撼人心的冰雪画卷。
在壮美辽阔的风景中,民俗节庆活动遍布各盟市,冰雪那达慕、冰雪“伊萨仁”、冬捕节、圣火文化节、银冬驼文化节等,游客沉浸于冰雪文化的欢乐氛围中,醇正鲜美的内蒙古味道令人难忘。
漫长的冬季,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冰雪运动并不陌生,在20世纪内蒙古还算得上是冰雪运动强区,涌现出很多优秀选手。但随着20世纪末各专业队的解散,内蒙古冰雪运动发展一度陷入停滞。
2011年,内蒙古冬季运动管理中心成立,陆续组建了短道速滑队、速度滑冰队、冬季两项队等专业队,并涌现出短道速滑选手李靳宇、钢架雪车选手耿文强、速度滑冰选手韩梅等佼佼者。内蒙古冰雪运动的发展,进入生机勃勃的阶段。
如今,内蒙古群众对冰雪运动、冰雪赛事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原本习惯“猫冬”的内蒙古开始打造各种冰雪旅游场景,很多人发现冰雪运动离自己并不遥远。
内蒙古在冰天雪地中的别样魅力渴望被更多人看到,萌芽起步的冰雪运动渴望更多人参与,群众对冰雪的热情渴望被更多活动满足……千呼万唤汇成一句期盼,渴望通过“十四冬”唤醒沉睡的冰雪资源。
打开更多“双向奔赴”
“十四冬”开幕以来的11天,运动健儿奋勇争先,现场观众激情澎湃,赛事保障周到热情,内蒙古向全国人民奉献了一场“简约、安全、精彩”的体育盛会。
在内蒙古冰上运动训练中心,花样滑冰、速度滑冰、冰壶、冰球项目同时开赛且互不影响。在这个组团式场馆群中,运动员和观众的体验被放在首位,工作人员场馆仿真系统不断预演并优化着真实世界中的场景,确保各项比赛顺利进行。
清晨6点半,冰壶馆里的志愿者手持专业工具,开始清理碎冰;零下25摄氏度,交通保障志愿者引导观众有序入场,在户外一站就是很久。“十四冬”公开招募的2000多名志愿者,被亲切地称为“小雪团”,为各方来宾提供热情的服务。
开幕式上,演员和观众嗨跳《站在草原望北京》;花滑赛场上,观众热情的加油令香港选手苏怡直说“内蒙古是我的‘福地’”;自由式滑雪比赛中,百余名观众顶着寒风为选手送上“热辣滚烫”的加油呐喊……热情的观众成为“十四冬”上的另一道风景线,与运动员们共同书写精彩的冬运故事。
赛场外同样热闹。巡游古城沉浸式体验、“天天冰雪那达慕”等活动将传统与现代紧紧连接,吸引运动员和宾客在比赛之余感受多彩的北疆文化。
“十四冬”来到内蒙古,内蒙古用最大的热情与之相拥,成就了“双向奔赴”。内蒙古建成了冰上项目比赛场馆,培养锻炼了一批赛事裁判和场地器材维护保养专业技术人才,为今后承办高水平冰雪赛事奠定扎实基础。全区举办“冬运惠民”系列赛事活动240余场次,直接参与25万人次,辐射带动健身爱好者近300万人次,全民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空前高涨。展示良好形象,擦亮地域品牌,今年春节假期期间,全区接待国内游客3140.5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21.22亿元……
从内蒙古接过“十四冬”会旗那一刻,就注定了一段新的冰雪奇缘。人们有理由相信,“十四冬”的成功举办,将会打开更多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