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巴彦淖尔:汇聚人才力量 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信息发布 > 正文
2023 12/30 17:04:04
来源:巴彦淖尔市委组织部

内蒙古巴彦淖尔:汇聚人才力量 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字体: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和基石。乡村振兴既要留得住绿水青山,还要留得住人才。近年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通过激活留住本土人才、引进用好外来人才等措施,持续做大“人才蛋糕”,让人才“活水”滋养田间地头,给土地“把脉开方”,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用活乡土人才培育乡村致富带头人

  “这个玉石吊坠是用我们当地的黄蜡石做原材料,经过裁切、精雕、抛光,做成各种形状……”近日,在乌拉特后旗牧民手工艺文化产业创业园,布德文创产品店店主布德正为顾客介绍产品。从小对玉石雕琢技艺就非常感兴趣的布德在当地就业部门的帮助下,拿到了创业贴息贷款,创办了自己的玉石加工企业。布德还将自己的技艺无偿教给了周边的牧民群众,探索建立“公司+合作社+园区+牧户”的辐射带动模式,免费为进城务工的牧民、待业青年、退伍军人以及30多户退牧转移牧民提供技术培训,带领大家发展奇石、手工艺等特色产业增收致富。

  乡土人才是乡村振兴重要的人才支撑,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布德是乡村振兴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乡土人才,不仅自己创办了企业,还带领村民共同增收致富。

  近年来,我市各地都持续注重培育和激活乡土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比如杭锦后旗近年来立足农牧科技、装备制造、乳业振兴等特色优势产业,聚焦传统手工技艺文化,把工作能力、项目经验、专业水平、价值创造等作为识才标准,将农村牧区人才、专业技能人才、种植养殖人才等490余名“土专家、田秀才”纳入乡土人才信息库,实行跟踪培养和管理服务,动态掌握乡土人才情况,着力打造一支“不走”的本土人才队伍,让乡村振兴有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乌拉特中旗近年来紧紧围绕现代农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育,组织207名农牧科技人才、教育学科带头人、医疗骨干人才、农技人才、致富带头人等赴北京、南京、烟台多地观摩学习,提高本土人才本领,推动各领域高质量发展。

  乡土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今年以来,我市聚焦建设乡村振兴样板区发展定位,将乡村振兴人才“聚力赋能”工程作为市级层面抓基层党建“书记项目”,通过创建人才作用发挥载体、培育扶持本土人才、畅通人才服务基层渠道,全力打造乡土人才队伍,让乡土人才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精耕细作。

  引进高层次人才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

  “大家快点,‘博士娃娃们’要给咱们上玉米种植培训课。”在杭锦后旗蒙海镇西渠口村,村党支部书记张建兵经常招呼村民们到农民培训中心培训,他口中的“博士娃娃们”,正是蒙海镇“科技小院”的研究生团队。在村民眼中,“科技小院”的这些“博士娃娃们”知识面广,还是种地高手。“谁家玉米不出苗了、玉米有虫害了,都愿意找这些年轻人问,照他们说的办法种玉米,不仅品质好、产量高,病虫害还少。”村民李德富说。

  为更好地服务村民,蒙海镇“科技小院”研究生团队的33名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经常以田间观摩会、主题党日活动等形式,进行科研技术推广工作。“团队以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植物营养学等农学专业为主,帮助农民解决玉米品种杂乱、耐密型玉米新品种应用少、红蜘蛛病虫害防治效果差等农业问题。”团队成员、博士研究生徐俊平说,“同时,我们还采取‘线上+线下’‘室内+地头’‘观摩+上门服务’的方式开展科技培训,村民们亲切地称这种培训为‘黄土地课堂’。”

  人才是滋养乡村沃野的“活源之水”,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活跃动力”。打造“科技小院”,是我市以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的方式之一。我市从2019年开始“科技小院”的培育和创建工作,目前全市共建成由中国农技协命名的“科技小院”15家、市级“科技小院”30家,围绕粮油、乳肉绒、果蔬、蒙中药材、饲草、生物质能六大重点农牧业产业发展,按照“一院一团队”的建设模式,累计引进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等农牧业领域的70个专家团队、223人,在各地开展科技服务,有效打通了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

  “瓜类幼苗要浅栽,这个秆不能埋,把根埋住就行了。”“沙土要放满坑,留下空不保水。”……近日,在五原县,农技专家郭果枝拿着一株幼苗手把手为胜丰镇新丰村村民讲解瓜苗定植技术。近年来,五原县大力实施“人才引用赋能行动”,在外引人才上强化举措,深化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23家科研院校的技术合作和人才交流,柔性引进国内外农业科技领军人才78名、团队58支,建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林试验站”,全县乡村振兴高精尖人才队伍日益壮大。

  乌拉特中旗也在引进人才方面采取了有效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该旗加强与区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教学机构合作,引进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院长李中华教授科研团队和李昌平博士服务团队,作为苏木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一社四部”村社联合社体系建设的“外脑”和后援,在乌加河镇、德岭山镇、石哈河镇开展驻点援助,为嘎查村集体经济提供解决思路、措施和路径,真正让专家人才走到了田间地头、走到了生产一线,将作用发挥到了产业一线,为助力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智力引擎。

  人才引进来、用得好,最重要的是要留得住。“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创建‘科技小院’‘博士科研工作站’等平台载体,吸引了更多高层次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科科长刘智介绍,“同时,我市还积极健全完善关心关爱机制,及时兑现家属就业、子女入学、住房补贴、医疗保障等优惠政策,让人才留得住、干得好。”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据悉,今年我市共发布引才需求计划139个,其中19个市直主管部门发布97个计划、6个旗县区发布42个计划,常态化引进博士以上人才12人,引进硕士及以上急需紧缺人才127人。3月底至4月中旬,我市在中国农大、内蒙古大学举办人才引进线下专项活动,共有1068人报名,其中博士23人、硕士研究生1045人。(邢皓)

【纠错】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