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巴林右旗:文化浸润之乡 非遗传承之地-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3 11/20 16:26:11
来源:新华网

内蒙古巴林右旗:文化浸润之乡 非遗传承之地

字体:

  今年89岁的金巴扎木苏是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人,作为巴林右旗唯一一位《格萨(斯)尔》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他自幼深受民间艺术文化熏陶,8岁开始学习说唱史诗。多年来,他凭借精湛的技艺、独特的风格,将说唱一代一代口耳相传,且广泛在国内外流传,使得《格萨(斯)尔》展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巴林右旗是蒙古族格萨(斯)尔重要发源地,被誉为“中国格斯尔之乡”,拥有全国唯一一座格斯尔庙。2014年,巴林格斯尔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巴林右旗格斯尔文化历史悠久,是我国格斯尔史诗传承最活跃、风物传说最丰富、格斯尔艺人最集中、格斯尔史诗传承保存最完整的中心区域之一。历史上形成了聚合史诗演述、神话传说、祭祀民俗、歌谣、那达慕、群众文化、生态保护为一体的《格萨(斯)尔》活态文化系统,具有丰富的政治和文化内涵。

  作为《格萨(斯)尔》最直接的创造者、传承者和传播者,《格萨(斯)尔》说唱艺人为这一文化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

  金巴扎木苏为了让英雄故事流传下去,1983年后他开始寻访格斯尔故事的旅程,不管是东边的苏木还是西边的嘎查,只要听说有老人会讲,不顾山高水远、路途坎坷,他都要去听去学去记。就在这寻寻觅觅中,格斯尔从最初的口口相传到一卷两卷,再到如今43万行的史诗级巨著……2007年,金巴扎木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录制的240万字的《格斯尔全书》出版发行,引起广泛关注,他本人也被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格萨(斯)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金巴扎木苏

  随着格斯尔研究成果日益丰硕,当地越来越意识到,这样的文化瑰宝需要进一步开发管理和保护。2010年,在巴林右旗高度重视下,格斯尔文化研究发展中心成立,2018年当地又建设了格斯尔传习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各族群众交流交往交融的教育基地。金巴扎木苏积极投入到保护和传承巴林格斯尔项目中。

  除了金巴扎木苏,巴林右旗还有几十位著名格斯尔史诗说唱艺人和史诗研究者,正是他们百年传唱,才让这一民族史诗得以“活态传承”。

  多年来,巴林右旗进一步加强《格萨(斯)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积极开展非遗进景区、进校园、进嘎查村(社区)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巴林右旗不仅是民族文化的发扬地,还是民族手工艺传承地,当地精湛的技艺及文化底蕴一直保有鲜活的生命力。

  巴林右旗政府于2014年投资建立内蒙古巴林民族手工坊有限公司,并出台免收租金、免征多种税的政策。手工艺人们在巴林民族手工坊既可以制作又可以展示售卖自己的手工艺品,其中包含民族服饰、民族刺绣、民族金属、木制、皮制工艺等多类极具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兼具实用、观赏和较高的收藏价值。巴林民族手工坊不仅是民族手工艺品展示销售的免费平台,也是保护民族优美的手工艺技能、传承民族文脉的有力途径。

  巴林民族手工坊现有80多家商户入驻营业,手工艺人近300人,生产经营形式多样、就业方式灵活,已逐渐在当地经济发展中起到带动作用。艺人们还开展“送技艺下乡”活动,加强技能培训,带动当地群众通过传统手工艺实现就业,促进其以产业模式自力更生。

  额尔灯塔那是巴林民族手工坊成立之初第一批入驻的个体工商户,同时也是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传统民族服饰领域已有30年的传承经历,从基础的蒙古袍,到现在加入刺绣工艺的创新蒙古族结婚礼服,发展越来越好。

额尔灯塔那做现场培训教学

  “我每年都会到一些嘎查村举办培训班,将这门手艺教授给更多的人,把我们蒙古族服饰技艺更多传承下去。”额尔灯塔那说。

【纠错】 【责任编辑: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