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井子村实施“一引三促三联”激发乡村振兴新效能-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信息发布 > 正文
2023 11/10 16:12:48
来源:红山区乡村振兴局

三道井子村实施“一引三促三联”激发乡村振兴新效能

字体:

  三道井子村位于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东南部,地处大兴安岭余脉围绕而形成的赤峰盆地,属半川半丘陵区,典型的雨养农业,共有村民小组11个、农户758户、农民2374人,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近年来,依托当地近郊资源禀赋及上级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我们大力发展近郊文化旅游产业,按照“一引三促三联”的工作思路,一大批露营基地、特色养殖、农家乐、民宿等产业遍地扎根,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新动能,激发了乡村振兴的新效能。

  一、发挥“一核引领”保障作用,激活衔接资金“内生动力”

  三道井子村坚持用好用活衔接资金,强化资金使用管理、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发挥资金绩效作用,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2021年-2023年,上级投入衔接资金用于购买梅花鹿,安装花海灌溉设备,改造民宿,近年来带动周边农户户均增收收5000元。一是发挥资金惠民效应。结合产业项目发展的每个步骤,聚焦土地流转、建设施工、技能培训、带种带养、产品销售等重点环节,多维度、多元化探索行之有效的联农带农方式,扩大衔接资金的惠民效应。依托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发展梅花鹿生态养殖项目,村委会以林地入股,每年享受分红,前10年享受分红10%,10年以后进行上浮。通过该项目实施,带动旅游观光产业发展,引导周边村民进行游客服务,农副产品售卖,增加就业岗位50余个,推动一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优化产业发展结构。综合考虑本村人口迁移变化、土地集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及旅游资源开发等发展因素,通过以区域乡村旅游、农业产业项目发展为依托,推动政策、资金、资源、技术、人才等发展要素有效统筹和聚集,引导农民以承包地入股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或其他专业合作社,通过自营、参与或委托经营等方式发展适度规模产业项目。同时,通过上级衔接资金,重点支持教育农园、亲子体验、研学示范等项目,培育出小豆豆亲子农场、老爸艺术营地等项目,拓展农业生态涵养、休闲体验、文化传承等功能,凸显乡村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价值。三是建立长效制度机制。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首要任务,建立衔接资金使用长效机制,安排特色产业发展、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等项目,积极推进乡村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农家客栈、乡村特色餐饮、汽车房车营地等乡村旅游项目,打造传统农家特色餐饮,发掘一系列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特色餐饮系列品牌,推出民俗民宿游览精品线路。

  二、探索“三项促进”发展路径,手绘文旅产业“融合画卷”

  坚持敢为人先、引领改革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农村“三变”改革,全力推动产业发展。一是“一本账”促资源整合。以土地确权为契机,对全村农用地、建设用地及房屋建筑资源进行摸底调查,建立资源清单,明确资源类型、年限、可使用方向,摸清底数做到“心中有数”;依托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在完成1000亩高标准梯田改造的基础上,加大土地、房屋等资源流转力度,形成村党总支领导、村集体经济合作运作、村民参与的资产运营模式。截至目前,三道井子村已流转土地3000余亩、房屋等固定资产6处,其中1000亩土地已以入股分红的方式投入花乡谷项目运营中,有力地支撑了花乡谷项目建设,为三道井子村农文旅综合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一张图”促综合开发。紧紧抓住发展有利契机,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与本村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整合起来,制定《三道井子文旅产业规划》《三道井子“叫来河”河谷产业规划》,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接续奋斗不停歇、锲而不舍抓落实。同时,通过党建融合,成立产业发展联合党支部,把区委包联部门以及林业、国土、农水等部门的资源调动起来,为项目建设争取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共同参与河谷建设,最终推动了花乡谷项目的落地和拓展。三是“一盘棋”促产业发展。为有效解决乡村文旅产业发展“小、散、弱”问题,鼓励农民把资产、资金和人力投入到集体经济中,依法采取转包、托管、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集中资源发展产业。通过集体注资方式,将20万元专项资金投入到文钟镇地膜厂,每年按照比例给进行分红。采取“乡村旅游+集体经济+农户经营”的模式,以河西新村集体土地、闲置房屋对民宿项目入股,实现集体资源撬动农户闲散资源投入“三变”改革保值增值。通过农村“三变”改革,形成以农文旅为龙头的“一盘棋”产业一体发展模式,激发了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

  三、构建“三联协同”工作机制,助力美丽乡村“全面振兴”

  一是实行网格联治,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坚持党建引领网格精细化治理,因地制宜划分村、组、户三级网格,建立一级网格1个,二级网格3个、三级网格6个,将村“两委”成员、党支部书记、老党员、能人大户等纳入网格员范畴,定期开展事情、人情、物情的摸排,为村党总支决策提供依据。依托网格化管理,成立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奖惩评委会、大棚种植管委会等自治组织,扎实开展矛盾纠纷调解、人居环境整治、秸秆焚烧治理、防火防灾等工作,推动形成“一网联治、一网通办”的工作格局。今年以来,依托网格,收集反映乡村振兴意见建议23条;新建饮水井3处,加固饮水井2处,切实改善了305户1411人的饮水条件;清理垃圾420立方米,清理河道垃圾5处955立方米,党员群众因网格动了起来,成为乡村振兴工作的生力军。二是开展社会联建,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以村内资源为“吸盘”,积极联合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建设发展三道井子。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村为目标,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打造景观小品2处、建设法治文化广场1处,改善村民活动条件;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设计“在红山爱红山”网红打卡点5处,吸引城市居民打卡度假,提升村子“人气”;积极开展政协委员之家建设,依托政协委员、名誉村主任引进项目2个,丰富了产业业态;积极争取林草资金,建设祭祀集中焚烧点6处,引导村民集中祭祀、节俭祭祀。三是通过活动联搞,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按照文化振兴要求,结合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联合区总工会开展“厨娘大赛”,联合区文体旅游局开展“红山区首届乡村文化旅游节”活动5场,参与群众达6000余人次;利用“群文天地”微信小程序进行红山剪纸、布贴画等非遗项目线上展播,开展非遗项目进农村、进校园传承培训活动4场,实现“周周有主题,月月有活动,季季有赛事”,培育特色文化,推动形成产业富集、建设有序、环境整洁、特色鲜明、民风清正的乡村新风貌。

【纠错】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