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人40年接力 誓把荒漠变绿洲-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信息发布 > 正文
2023 07/20 11:29:24
来源:鄂托克旗委宣传部

两代人40年接力 誓把荒漠变绿洲

字体:

  三伏天里的一场降雨,给毛乌素沙地带去了一片清凉。乘车行走在鄂托克旗苏米图苏木巴嘎额尔和图嘎查牧民李建国家成排的杨树林中,潮湿的空气扑面而来,带着丝丝凉意。阵阵的微风裹着枝叶间的清香,使人心旷神怡。

  当年,这里曾是风沙漫天、寸草不生的荒漠。如今,生命的力量在这里击退了荒凉。

  跟着李建国,我们来到了他家的草场,目之所及是一眼望不到头的绿色,身处“绿海”之中,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片“沙海”。

  李建国家所在的鄂托克旗苏米图苏木巴嘎额尔和图嘎查地处毛乌素沙漠北缘。“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天上无飞鸟,地上无寸草”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40多年前,这里的地表被沙石覆盖,寸草不生,李建国家的几千亩草场,也只能放几十只羊。长此以往,不仅牲畜没法生存,人也面临生存困境。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饱受风沙侵袭的李建国一家开始在自家草场上植绿治沙。在和父母一起植树造林20年后,李建国和妻子又用20年时间继续坚守,将自家3000多亩沙地逐步变成了绿洲,极大地改善了生存环境。

  “我们从早晨开始背沙障,中午就在这里熬点茶吃点炒米,刚开始种的规模也小,到九几年开始放沙障,种灌木,种杨树、柳树、柠条,到1994年时候我们开始种杨柴,杨柴在我们这地方还没有。那会风大沙大,第一年种起来下一年就被风刮的根也出来了,我们就再种。放沙障特别困难,反复放,反复种,反复了七八年。”李建国介绍。

  尽管风沙肆虐,治沙之路异常艰难,但李建国一家却“越战越勇”,他们誓言要让绿植在这片沙漠永久地扎下根。为了摸清沙子的流动规律,提高沙生苗木在沙漠里的成活率,李建国迎着呼啸的风沙,在流动沙最严重的地段观察沙丘的流向,探寻种草、植树的最佳点,逐渐摸索出了树草套种的有效方法,让沙漠停止了移动的“脚步”,既绿化了沙地,又能放牧,一举两得。

  “我们父辈就是坚持,就是种,重复种,当时条件恶劣,交通工具没有,原料没有,他们就是受苦,那会就是用毛驴车把树运进来,一次也运不了多少,每年种的效果也不是那么特别好。我的一个目标就是就要把沙子固定住,不让它再流动,再花费多少代价我也要把沙子固定住,现在都已经固定住了,只要把沙子固定住,都能长出来草。我放了几百只羊,没有买过草料,就这些草就够了,能解决自家羊群的饲草料问题,饲草料对牧民来说也不是一个小的开支。”李建国说。

  “当时也准备放弃过,又想的种也种了,我们家后边的沙梁是我自己种的,主要是反复种了,不是今年种了就活了,有时只有20%-30%成活。人家也都说,你们受那苦干什么了,种起树也卖不了钱。我们也没放弃,反正现在种起来是好了。看见别人开上小汽车来回走,我们也羡慕了,人家一天跑来跑去,我们一天就种沙梁。现在不羡慕了,现在我们这片地长好了,受苦也值了。”李建国妻子郑思莲介绍。

  四十载时光,两代人的接续奋斗,让大漠变成了绿洲。这沧海桑田的背后,有青丝变白发的坚持,有愚公移山的毅力,更有守护绿水青山的初心。置身于自己打造的这片“绿海”之中,往日的艰辛又一次在李建国两口子的心中萦绕,他们的言语里无不透露着感慨与欣慰。(冯晓芳 贺宁 哈斯鲁 赵继达)

【纠错】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