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追夏至 携手迎盛夏

  • 2023-06-19 10:22
  • 来源: 呼和浩特晚报

  6月21日是二十四节气的夏至,6月22日(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两个特别的日子紧密相连,虽然还没有进入夏天最热的时候,但也拉开了盛夏的序幕。炎炎夏日不免暑热难耐,千万别忘了调整心绪,一起去寻找乐趣和自在,就如同诗中所写的那样:“拂拭书窗入长夏,试评沉李与浮瓜。”

  不贪凉、不生气 夏至养生正当时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0个节气。根据目前已知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早在公元前7世纪,中国古人就已经能够通过“圭表测日影”的方法确定二十四节气,夏至一般在公历6月21日或22日。据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海荣介绍,夏至不仅是确定时间最早、发展历史最久的节气,也是创立二十四节气体系的始点性节气。夏至的发现与确认,缘于古老的天文观测。

  夏至在二十四节气中还是比较特别的,这一天太阳的高度达到极致,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最长,夜晚最短,故夏至又称“日长至”。王海荣说:“过了夏至日,阳光直射的位置逐渐向南移动,白天开始一天比一天缩短,而南半球则恰好相反。夏至前后,内蒙古地区的气温也会逐渐升高,光照足,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害虫迅速滋长蔓延,农民也会忙于田间管理,进入一个比较繁忙的阶段。”

  从夏至日开始,也要进入“夏九九”了,北方农村的《夏九九歌》:“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汗湿衣服透;五九四十五,树头清风舞;六九五十四,乘凉莫太迟;七九六十三,夜眠要盖单;八九七十二,当心莫受寒;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当中所反映的气候特点同样也是内蒙古地区夏至及其之后的气候状况的生动体现。节气除了是农事指征之外,对养生方面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夏至之后,人们会更加注重养生,会注意不贪凉、清淡饮食、调节情绪状态,还会贴“三伏贴”,更为积极地保养身体。

  做凉糕、吃凉粉 本地节俗过端午

  “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出自清代诗人顾太清笔下的《菩萨蛮·端午日咏盆中菊》,这首词呈现出了一幅惬意的夏日图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今年的端午节正好在夏至日的第二天,在升腾的暑气中,摇着小扇,吃着凉糕,想来就十分美妙。《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风土记》载:“仲夏端午。端者,初也。”因此,端午亦称端阳、重五、重午。据本土作家、民俗学者曹建成介绍,早年间,归化城方言中晋语的口音重,因此也把端午叫做“单午”。

  曹建成回忆说,过去每年进五月,天气闷热,气温上升很快,对蚊虫繁殖有利,因而人们易生病,发生瘟疫。五毒(蛤蟆、蜈蚣、蝎子、壁虎、蛇)活动频繁,为防五毒入宅侵害人体,人们便使用一些土法子来解决病毒。在北方,进入四月末,家家户户都要对居室进行一次大扫除。粉刷墙壁和仰层(顶棚),更换窗户纸,安装纱门和纱窗以利通风,将衣服被褥进行拆洗。早年的人们由于对科学不了解,于是迷信思想盛行,故端午节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避邪降灾来进行的。在民间也就产生了鸡啄五毒之传说,故在端午前用红纸剪成大公鸡贴在窗户上,以镇宅避邪。

  呼市人过端午的习俗还有取艾草悬挂在门框上,以驱蚊虫;用艾草水洗浴,夏秋免蚊虫叮咬;妇女们用红、黄、蓝、黑、白五色线编成小穗穗,缝在孩子们的衣襟上,或将五色线挽成圈套在孩子们的手腕或脚腕,可免五毒之灾和除疾……曹建成说:“尤其是旧时人们对五月无好感,视为恶月。破土动工、搬迁、婚嫁等都避开五月。”

  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吃粽子是最有代表性的节俗。曹建成说:“在1980年以前,呼市人在端午节食凉糕,粽子做的少。凉糕初四晚做好,用料多为黄米,少数人用黄米、江米混合做。米熟后放在铺着粽叶的案板或撇撇(方言,箅帘)上,米上再铺一层粽叶提味,盖上湿毛巾。吃时蘸当地用小米熬成的糖稀,别有风味。”此外,呼市人在端午节还要吃凉粉。凉粉是以土豆淀粉为原料制作而成的,呈透明色,盛入碗内,晾凉后倒入清凉水筒内放置。吃时取出切成细长条,蘸酱油、醋加黄瓜丝、水萝卜丝即可,清凉解暑,特别美味。(记者 王璐)

 

分享:

责任编辑:徐红梅 李国栋

010070230010000000000000011120681129704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