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考古 文化大系

  • 2022-08-17 08:11
  • 来源: 内蒙古日报

  一大批专家学者积极投身于红山文化的发掘、研究工作中,取得了累累硕果。

  清理发掘现场。

  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

  中国的考古学始于1921年,到2021年已走过百年历史。红山文化的发现与研究贯穿、伴随着中国百年考古学的始终。

  百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奔波于红山文化遗址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

  他们用一系列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增强了红山文化的历史信度,活化了红山先民的生活场景,实证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他们始终扎根在考古一线,为红山文化发声,用实际行动诠释文明传承的使命与担当。

  红山就在脚下,探寻从未停止。

  证经补史 探秘寻踪

  苏秉琦先生曾提出中华文明有超百万年的根系,有一万年的文明起步,有两千年的中华文明实体。

  他认为,在诸多命名的文化序列中,红山文化史独树一帜,是最耀眼的一支。中国跻身四大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红山文化提供了一个重要佐证。

  中华文明的重要佐证“红山文化”的发现与研究,要从一百年前讲起。

  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在辽西锦西沙锅屯遗址进行发掘,其中包括了“红山文化”遗存,这一年的发现,既是中国考古学的肇始之事,也是中国考古学的开端之年,意义十分重大。

  在20世纪30年代初,刚刚回国的考古学家梁思永在发掘完黑龙江昂昂溪遗址后,回京途中顺便到今天的赤峰市做了一次调查,也发现了一些属于红山文化的遗物。

  1935年,日本人对红山后遗址进行了第一次发掘,并在1938年发表了报告《赤峰红山后》,红山文化引起了人们的普遍重视。此后数年间,不断有少量红山文化遗物出土。

  时间来到1954年,著名考古学家尹达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一书中,正式将其定名为“红山文化”。

  对于红山文化来说,这一年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红山文化在考古学文化领域拥有了自己的名字。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红山文化考古工作还主要是零星的调查发现和小规模的清理发掘。步入70年代后,讨论的问题也延伸到红山文化的类型、分期及去向等。

  1971年8月的一天,农民张凤祥在田中挖出了一件黑乎乎的“钩子”,带回家后给弟弟用绳子拖着玩,没几天,墨绿色的碧玉得以显现,“中华第一龙”C型碧玉龙横空出世。此后,赤峰地区一系列重要文物陆续被发现,为红山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佐证。

  红山文化成功“破圈”,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

  这个阶段的重要考古收获是喀左东山嘴遗址石砌建筑址、陶塑人像群的发现和建平牛河梁“女神庙”、积石冢群的发现。

  这两次重大考古发现,震撼了当时的中国考古学界,不仅对红山文化的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整个中国考古学的研究也同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此后,红山文化考古新发现被广泛持续报道,引发社会各界反响,推动了学术界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大讨论,也引起了美术史、建筑史、宗教史、文化史研究者的重视。

  红山文化考古,如果从1921年沙锅屯遗址发掘算起,已经超过100年了。在这百年间,考古学家一直试图用地下考古材料印证传说记载,补充古史对红山文化描述的缺失。

  时至今日,红山文化的发掘与研究工作仍然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纵使困难再多,考古人仍然充满信心。

  透物见人 对话历史

  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良渚古城遗址重要发现者刘斌在良渚古城申遗成功后,有记者问道:证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是否就只有一个良渚。他回答说,中华文明是“满天星斗”,红山文化比良渚文化要早,是华夏文明最早的遗迹之一。

  红山文化的地位自不必说,但却需要实实在在的证据和阐释。

  为此,一大批专家学者积极投身于红山文化的发掘、研究当中,结出了累累硕果。

  多年来,赤峰学院一直高度重视红山文化研究,组建水平较高的科研团队,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2012年,赤峰学院整合校内外优秀资源成立赤峰学院红山文化研究院,该研究院创新团队于2013年入选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创新团队。2013年,赤峰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红山文化和契丹辽文化研究专栏被确定为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学报名栏建设第三批入选栏目。

  2014年,内蒙古红山文化学会落户到了赤峰学院。为推动红山文化研究再上一个新台阶,赤峰学院红山文化研究院和内蒙古红山文化学会主办了《红山文化研究》。

  同年开通了赤峰学院红山文化研究网站,启动了西辽河流域史前考古文献资料中心建设。

  学术成果不断积累,一大批来自英国、美国、德国、韩国、日本、以色列、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和国内的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和知名学者来到赤峰,同赤峰学院开展学术交流。国内外十多家红山文化研究机构与红山文化学会建立了协作关系。

  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一元,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滋养。

  2021年8月,“赤峰学院红山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获批为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统战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民委联合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以科研项目为中心,以红山文化研究院为平台,多年来,赤峰学院组织和利用可用资源,开展对红山文化诸问题的深入研究,建立了红山文化研究体系。

  “红山文化研究事业是历史工程,要年年精进,铁杵磨针。我们要继承先哲们的学术思想,为红山文化的未来选择正确的方向。”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红山文化研究院院长孙永刚说。

  构建红山文化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

  红山文化学会理事长于建设先生也认为,红山文化研究至今,已非考古学独享之领域,多学科介入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不但要大力推动对红山文化的精细化研究,还要积极推进红山文化研究向宽领域、多学科的方向发展。

  随着整个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等一系列人文学科的不断发展,21世纪的红山文化研究必将进入新的时代。

  世界视野 且看红山

  如何看待红山文化,关系着红山文化的发展和未来。

  1989年,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讲授中国考古学的汪涛先生曾提出“从世界史角度研究红山文化”。著名考古学家郭大顺也一直提倡,从世界史角度看待红山文化。红山文化的研究要有世界历史的大视野,是“世界的中国考古学”。

  用世界眼光看红山文化、研究红山文化、传播红山文化,已成为普遍共识,是开启红山文化宝藏的一把钥匙。

  红山文化论坛作为红山文化对外交流的窗口,已开办多年,有一定影响力。

  1993年8月,首届中国北方古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会议共收到论文61篇。这些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北方文化考古发现和学术交流的最新成果,代表了学术界对中国北方文化研究探讨的不同观点和当前水平。此后,在1998年、2004年又分别召开了两次会议。

  三届会议,先后有来自日本、韩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匈牙利、俄罗斯、以色列等国家以及中国30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宿白、张忠培、严文明、刘观民、杨虎、林沄、徐光冀、孙首道、郭大顺、田广金、杨伯达、王巍、赵辉、冯时、王仁湘等著名专家多次到会作学术报告。

  从2006年开始,红山文化高峰论坛作为中国北方古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延伸继续开办,截止2016年8月已举办十一届。

  多届论坛曾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内蒙古文化厅、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等多个单位的专家、学者分享研究成果,先后有千余名国内外学者参加会议。

  如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已经成为自治区、赤峰市和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学术交流研究的重要品牌,成为国内外红山文化研究学者展示最新考古发现、探讨切磋学术观点、交流分享学术成果的重要平台。

  就在今年的7月15日,2022年度红山文化高峰论坛在赤峰市成功召开,本次论坛以比较视野下的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探索为主题,将红山文化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正如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局长、研究员曹建恩在论坛开幕时的发言致辞中说道:“今天,我们在赤峰召开红山文化高峰论坛,将有力地推动红山文化研究走向深入,有效扩大红山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今天,红山文化研究正逐步向层次纵深化、内容专门化、角度多元化方向发展。从科技考古、动植物考古、环境考古、体质人类学研究、中国史前史、中国古代思想史、历史文献学等学科全方位展开。

  红山文化百年考古史,就像绚丽的光芒,照亮了中国北方这片神奇的土地,托起了红山文化这颗冉冉升起的文化新星。

  红山先民留给我们的谜题还有太多太多。也许红山先民们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他们进行交流的渠道和范围可能更远更广阔;也许他们的发明创造也不限于建筑、神庙、玉石、彩陶……还有尚未发现的多少傲人遗存。

  中华文明探源的脚步不会停止。(王静宇 徐跃)

分享:

责任编辑:杨腾格尔 李国栋

010070230010000000000000011120531128920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