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贴画:以剪代笔 妙“布”可言

  • 2022-06-13 08:40
  • 来源: 内蒙古日报

牛仔布布贴画 《钟南山院士》。

牛仔布布贴画《李兰娟院士》。

布贴画《民族团结一家亲》。

布贴画《老寿星》。

布贴画《二人台》系列之一。

布贴画《二人台》系列之二。

  以剪代笔,凭着一双巧手,用各种布料拼贴出万千传神图案,这样的画儿,是布贴画。

  呼和浩特市的崔锁莲、孙羽母子俩就是制作布贴画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他们创作的布贴画充满了浓郁的内蒙古西部地区特色,在全国众多流派的布贴画中独树一帜,成为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内蒙古的亮丽名片。

  让更多人 领略非遗之美

  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备受关注和重视,因为它承载着中国独特的地域文化,展现了一个地区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它更是文化根基,是人们在新时代进行再创作和再发展的素材。站在新时代,我们更应该让传统文化的精彩被更多人领略。

  近年来,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举措有很多,例如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但是,在诸多的相关举措中,我们应该抓住核心,更有效地推动非遗文化向更深更远处传播,吸引更多人来传承非遗之美。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传承,首先要让大家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像崔锁莲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布贴画,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她不仅走进校园,更走进监狱和戒毒所这样的“禁区”,宣传、教授布贴画,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值得推崇的。一个小小的布贴画就是一个地区传统文化的浓缩和凝聚,要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底蕴,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是一个参照。

  当然,要想把非遗文化更好地推广开来,仅仅靠这些是不够的,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给非遗搭建一个能够展现自身魅力的广阔舞台。

  教育部门要开设非遗课程,不定期地邀请非遗大师走进校园,让孩子们走近非遗、接触非遗,从小培养热爱非遗、保护非遗、传承弘扬非遗文化的意识;文化部门要创立更多元的非遗场馆,让市民和外地游客有亲近非遗的场所;宣传部门要开展常态化非遗宣传,让更多人通过多种途径了解、领略非遗之美,让非遗文化走入寻常百姓家。

  历史悠久 源于民间

  布贴画,原名宫廷补绣,又称布堆画、布贴花或补花。它以布为原料,通过手工剪贴而成,是基于剪纸、刺绣、民间绘画等艺术形式的一种拓展艺术,是中国民间常见的手工艺术之一。

  布贴画历史久远,出现在商周,发展在隋唐,繁盛于明清,广泛流传于民间。相传,乾隆的母亲曾亲自带领宫女用这种工艺做出了很多花鸟人物作品。古代的战旗、挂幡旗,或是现在农村妇女背孩子的裹背上面所绣的图案,都属于布贴画。

  今年69岁的崔锁莲是土生土长的呼和浩特人,出生在黄合少镇。“我的布贴画技艺源于家族传承,是太姥姥、姥姥、母亲一代代传下来的。”崔锁莲说,过去,祖辈们都会剪纸。但是,百年之前,纸的颜色只有红色,就这也很稀缺,过年时想剪个门神、窗花,能找见一张红纸太不容易了,剪个套色的窗花都没有多余的颜色。

  崔锁莲说,老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逐渐摸索出智慧,把布染上所需要的颜色,以剪纸为模型,用布做画,逐渐形成了布贴画。

  布贴画充分利用布的颜色、纹理和质感,通过剪、裁、粘的方法,在似与不似之间最能彰显出布艺画的凹凸效果。

  制作布贴画基本分为5个步骤,首先是描图,用笔画出画儿的雏形,并分解图样,再用复写纸翻印到白板纸上;其次沿画的轮廓线把白板纸剪成形状各异的纸板片;之后,把布料粘在纸板片上,沿着纸板片的形状剪下来,最后是包边和组合,这样,一副布贴画就制作成功了。

  崔锁莲说:“配色是布贴画的灵魂,画面越简单越好,以简概繁展现线条美,这样才有美感和冲击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发展到现在,布贴画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纯手工的艺术特性,被越来越多的民众接受和喜爱。

  致力公益 点亮希望

  得益于从小和姥姥、妈妈学到的剪纸功力,崔锁莲制作起布贴画来无师自通,经常一个人在家里自娱自乐。

  2002年退休后,她在家人的支持下,专心制作布贴画。2005年,在第六届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召开之际,崔锁莲用心用情制作了大型布贴画《昭君出塞》,并专程送到组委会。这幅画高2.5米、宽1.3米,崔锁莲用三四种布料来表现昭君的秀美容颜和飒爽风姿,画面色彩抢眼舒适、人物表情生动传神,造型灵动优美,受到了广泛好评,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

  此后,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她开始走进社区、学校以及监狱、戒毒所等各种场所,免费教授布贴画技艺。

  在监狱和戒毒所,崔锁莲特意为学员们制作了一幅布贴画《放飞梦想》。画面中,一位穿着时髦、身姿妙曼的女郎抬头凝视前方。看似立意简单的场景,实则韵味无穷。崔锁莲说:“我想通过这幅画,传递给学员们一种生活的希望。希望他们从高墙内走出来后,摒弃心中的黑白灰,融入多彩生活,打造出一个全新的自我。”这幅画一经亮相,就受到了学员们的欢迎和好评。一位戒毒所学员看完画后,带着无限憧憬问她:“崔老师,我出去后,到哪儿能找到您呢?从您身上,我看到了希望和未来,想和您多学习。”

  2016年,崔锁莲被评为布贴画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19年,又被评为布贴画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取长补短 与时俱进

  成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后,崔锁莲感觉自己身上有了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她尽心尽力为布贴画的发展和传承做贡献。

  “过去就是做着玩儿,现在越来越感觉到,布贴画代表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崔锁莲说。

  为了让布贴画更能传情达意,表现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内蒙古的深广魅力,多年来,崔锁莲先后去北京、浙江、陕西等地外出学习取经,扩大视野、融通互鉴。

  学习的次数多了,她总结出了各地布贴画的特点,“北京的布贴画里添加了填充物,立体感特别强,就像雕刻出来的一样;陕西的布贴画全部用粗布制作,毛边,古色古香;南方的布贴画原料大多采用薄薄的凤尾纱料,做出来像油画一样……”崔锁莲娓娓道来。

  在取长补短的学习实践中,崔锁莲根据地方传统特色和多年的制作经验,逐渐摸索形成了内蒙古布贴画的风格特点:制作人物时,面部添加一点海绵;包边;面料基本以制作蒙古袍的布料为主料,适当加一些凤尾纱,使之视觉上具有浅浮雕的感觉,从而形成木版画般的朦胧意境。

  虽然已近古稀之年,但是崔锁莲和年轻人一样,手机玩得十分熟练。她的手机里有很多公众号,中国文联、文艺家协会的公众号是她经常关注和学习的。她说,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让布贴画与时俱进,焕发新时代光彩。《八骏图》《老寿星》《十二生肖》《冰墩墩》《雪容融》《二人台》等布贴画,完美体现了传统和现代融合的风采。

  创新技艺 贴近时代

  多年来,崔锁莲制作了大量原创作品,这其中,儿子孙羽功不可没。

  今年45岁的孙羽颇具绘画天赋,从小得益于母亲的言传身教,对布贴画情有独钟。

  很多时候,崔锁莲口述着脑海中多姿多彩的画面,孙羽乐此不疲地用画笔记录下来,之后,母子俩再依样制作出来。多年来,母子俩一起合作制作了《昭君出塞》《老寿星》《草原吉祥娃》等多幅佳作。

  2019年,孙羽被评为布贴画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像母亲一样,年轻的孙羽在成为传承人后,也时刻想着把布贴画发扬光大。多年来,他远赴北京、浙江等地,自费学习了摄影摄像,回来后,又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泥塑、蛋雕等技艺。多项技艺傍身,使孙羽制作布贴画如虎添翼。

  2020年3月,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孙羽为了向逆行出征的钟南山、李兰娟两位院士致敬,创新性地用牛仔布制作了两幅人物肖像布贴画。

  不同于其他布贴画的平面效果,孙羽的牛仔布布贴画结合了摄影中的光线技术,利用牛仔布的纹理制造出了高光、反光的效果,使画面更具立体感。

  当年,《李兰娟院士》布贴画在内蒙古展览馆举办的“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内蒙古传统美术作品展”中展出。

  为了让内蒙古布贴画走出去,并产生经济效益,多年来,崔锁莲和多家旅游公司合作,让外地游客前来体验制作布贴画的乐趣;她还把布贴画制作成5寸大小,方便游客携带。

  崔锁莲说,最近,她和儿子孙羽又构思制作了布贴画《民族团结一家亲》。画中,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傣族、黎族、布依族、侗族等7位不同民族的女子紧紧依偎在怒放的月季、百合花丛中,乐享和谐美好生活、赞美伟大祖国、歌颂新时代……(一默)

分享:

责任编辑:徐红梅 李国栋

01007023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735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