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艺途的上下求索——内蒙古画家李喜成作品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收藏

  • 2021-12-29 09:13
  • 来源: 光明日报客户端

  日前,由内蒙古著名画家李喜成主持的“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项目《邓小平访美》作品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收藏。

WechatIMG1625

  据悉,这幅高达3.5米的巨幅作品取材于1979年版《人民画报》所刊登的图片和《旋风九日》书中一张火柴盒大小的黑白照片。“由于缺少当时历史环境下清晰的显露细节照片,对于创作这样的重大题材带来了困难。”李喜成说,“自己最初的构思来自于这两张综合在一起的旧图片,取前一个图片的人物形象,后一个图片的背景和环境,并借鉴雅典卫城的色彩和质感画出了水彩色稿,草图完成的一刹那,一种宏伟、庄严、崇高、伟大、气势恢弘的感觉产生了。”

  据悉,生于70年代的李喜成,一直生活于自己的故乡内蒙古,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内蒙古美术家协会理事、油画艺委会委员,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画作以反映农牧民生活见长,这次关于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可谓是一次新的突破。

  画作艰难而富有挑战性

  “人物和环境的色彩都经过多次变动中,该画作画了有十几遍,没有一个人物形象是能完全照搬的,这使得画作变得艰难而富有挑战性。”李喜成说。

  为了满足巨幅画作的创作需要,李喜成将画室搬进了内蒙古师范大学雕塑学院新建的二层大楼里,“在铁皮和玻璃密封的毛坯房,迎着闷热的夏天,赤膊上阵开始创作。”李喜成说,“整个大楼空空荡荡,不时有鸽子在画室的房间里飞过。有的落在地板上,好奇地望着我,好像我是一个不速之客,闯入了它们的领地。在画完画的夜晚,关闭灯光后,借着电筒的微光。走出雕塑大楼,看着头顶夜空中头顶夜空中的繁星,透出一口气,那段时光令人难忘。”

  “后来画室搬到美术学院地下室,借着屋顶的灯光,我在新绷的画布上开始创作,不分白天和黑夜,经常画到后半夜,顶着满天的星斗回家中,有时通宵作画,刚走出美术学院大楼,天已大亮。”李喜成回忆起艰辛的创作历程历历在目。

  为了画好人物形象,达到形神兼备,李喜成阅读关于画中人物的多种书籍,反复观看影视资料,体会人物的言行举止和音容笑貌,“了解人物的人生经历及内心世界,争取把人物形象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呼之欲出。”李喜成说,“画中四个人物的形象、动势和表情以及周围环境的色调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和调整,最后达到比较理想的真实效果,准确地还原了那一伟大的历史时刻,又充满了鲜活的艺术美感。”

  在漫漫艺途上上下求索

  “我是幸运的,我有那么多想画也画不完的东西,唯愿在漫漫的艺途上上下求索。”李喜成说。

  “他的作品扎根乡土,每一笔都真实记录和渗透着最原滋原味的乡村生活,他的作品就代表着一种‘乡土现实主义’。”业内人士曾这样评价李喜成。

  关于自己艺术画作的灵感,李喜成这样描述,“画你熟悉的东西,有真情实感的东西,画能让你的童年记忆感到亲切的东西,这样你才会有感而发。虚情假意,无感而发,欲哭无泪,即使你花言巧语,也难以打动别人。艺术就是一种语言,是以情动人的,只有你说的是真心话,才有可能打动别人。画家画的就是自己对美丽的自然界以及生命的一种热爱和感悟。”

  “接触到西方油画,尤其是表现贵族生活和宗教题材的作品,我发现他们的生活和我们的生活是如此不同,但当看到他们再现农牧区生活——那些有关体力劳动者的作品,却发现他们和我们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李喜成说,在这中间,我找到了西方油画和我国农牧区生活的契合点,而且中国这个可歌可泣的伟大民族有太多的史诗般的东西去值得深入表现了。(记者高平 王潇)

分享:

责任编辑:石毅 李国栋

010070230010000000000000011120601128211508